-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演说”问题.doc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演说”问题
摘要:“戏中有演说”是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主要通过情节演说、主题演说和角色演说得以实现。国外戏剧样式的误读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传统中国戏曲文类和戏剧意识本身。从“戏中有演说”现象可以反窥和证明:新潮演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立的特殊阶段;新潮演剧在戏剧文类抉择上体现出的“新旧并举”企图并没有实现;现代戏曲和话剧都曾经历过新潮演剧的洗礼,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场域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潮演剧 演说 现代戏剧格局
中图分类号: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3-0136-07
戏剧观念意识的震荡,促成了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兴起。外来和本土戏剧意识混杂在一起,各种非戏剧性社会因素也漫漶于戏剧领域,“演说”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伴随演说意识的崛起,新潮演剧开始盛行于中国戏剧舞台;当人们对“戏中有演说”进行离析和分辨时,…强烈的演说意识受到了质疑,新潮演剧也开始消歇了。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一个特定视角,管窥新潮演剧的质地。
一、戏中有演说
1904年,三爱(陈独秀)在《论戏曲》一文中,把“多编有益风化之戏”的戏剧变革目的,与“戏中有演说”的戏剧革新手段放在了一起讨论,川具有十足的新潮意味。于此前后,在中国的小说、戏剧、学校教育和广泛的社会领域,演说都作为一个新事物,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和吹捧。“演说一道,最易动人,故欧美特多,分门别类,几无一处、无一业无演说。”急于接受欧风美雨浸润的中国文化艺术界,开始捕风捉影般地痴迷起演说来。小说中有演说,李伯元著《文明小史》第20回,有“演说坛忽生争竞,热闹场且赋归来”的详细描述。各种学会中有演说,“去年湖南之南学会,京师之保国会,皆西人演说会之意也。湖南风气骤进,实赖此力”。学校教育提倡演说,《复旦公学章程》第16章载明:“开演说会……练习语言,摩厉识力。”在各式各类的演说中,戏剧中的演说似乎更为引入注日,也更为流行。
中国近代巾帼英雄秋瑾论到《演说的好处》时认为,演说与文章比起来“人人都能听得懂,虽是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子,都可听的”。梁启超也认为:“大抵国民识字多者,当利用报纸;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也就是说,他们倡导演说是因为演说便于大众启蒙和大众教育,可这样一来,演说的目的和戏剧变革的目的就发生了重叠。站在大众启蒙和大众教育的立场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戏剧活动有其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大公报》1902年11月有一篇《论演说》的文章,“序列性”地探讨了演说与演戏的关系,认为“欲开民智,必立学堂”,然而“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可是“演说”会也“不易举”,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演戏。《春柳社演艺部专章》赞成这一观点,认为“文成舆论,左右社会……然与目不识丁者接,而用以穷。济其穷者,有演说,有图画,有幻灯(即近时流行影戏之一种)。第演说之事迹,有声无形;图画之事迹,有形无声;兼兹二者,声应形成,社会靡然而向风,其惟演戏欤?”“所谓社会教育”睢有“戏剧一端而已”,是当时人对这个问题的普遍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人也把演戏“误”当作了演说。认为“弹唱小说者亦演说一道”,“沪上所演《铁公鸡》、《左公平西》之类,发扬蹈厉,感人实深,声色并传,雅俗共赏,亦别开演说一生面也”。新潮演剧者被人看作是“演说家”,观众“均以新戏为演说一流”。《惠兴女士传》“没开场的时候”,就有人先行上台演说,“每说一段,满园的人,都一齐拍手。并且鸦雀无声,听的极其入神”。组织者呼吁,“如果各班戏子,都排新戏,演新戏都带演说,中国的人,一定开化的快了”。有人批评“梁启超的《劫灰梦》、玉桥的《广东新女儿》、觉佛的《活地狱》等”,颇有些“类似化装演讲”。可是在我看来,它们不仅仅是“类似”,可能本来就是被人“当作”化装演讲来对待的。
如果演戏被看作是演说,那么演说当然也可以用演戏的方式进行了。陈天华的社会变革檄文《猛回头》以“弹词”的文体样式发表――须知,在当时人眼里,弹词也是戏曲之一种。不容否认,“戏”和“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本有类同的地方,它们都趋向于“演”和“现身说法”。魏榜贤等去赴演说会,每人要付5角钱,作者写这个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演说者的惟利是图,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演说的“游艺”性质。春柳社等就曾多次以赈灾的名义义演,赈灾者收入做公益,可它并没有掩盖“受捐”、“付钱”的事实。表演本身带有愉悦性,因此它才可以取值。而不论是演说还是演戏,均以受众的好恶为指归,表演者为了“取悦听者……无不粲苏张之舌,为委曲之谈,盖将以博听者之鼓掌欢迎也。是故登台者,每兢兢惟恐不能得台下人之欢心,若优伶之必以喝彩为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