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茶叶世家的“坦洋工夫”梦.doc
百年茶叶世家的“坦洋工夫”梦
进入盛夏,茶香依然飘溢。在“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绿的是一畦畦齐整的茶园,红的则是家家户户烘制的“坦洋工夫”。就在这茶香弥漫的村落里,吴氏茶叶世家繁衍生息,与“坦洋工夫”结下了不解情缘。茶兴,则家族兴;茶落,则家道落。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平凡茶叶世家的悲欢故事,穿越百年风云,探究“坦洋工夫”的沉浮历史以及世代福安茶人对“坦洋工夫”那份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梦想。
鼎盛:木桶挑银富甲一方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就在民谣朗朗传唱“坦洋工夫”好光景的年代,世代务农的吴氏家族从谷岭(今晓阳镇岭下村)迁居坦洋经营茶庄,开始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吴步云是那一代茶人的佼佼者,其为人宽厚,机敏过人,奔走闽粤,与洋人做茶叶生意,船装舶运,贩茶巨万,“不数年大获奇赢”。
1903年,年仅20岁的吴庭元继承父亲吴步升、伯父吴步云的茶叶生意,打出“元记茶行”商号,精制“坦洋工夫”红茶。趁着火红茶市,茶行迅速崛起,拥有铺面36间,伙计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厂1家,拣茶工、制茶师傅两三百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吨,远销英国、俄国等地。他还在福州开设茶栈,挂英国人的牌照,专门接洽洋行和外商,并用自己的画像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每件出自“元记茶行”的茶叶中。都会放置一张中英两种文字的“元记”商标。“元记”商标便随着“坦洋工夫”远涉重洋。
讲述着祖父的辉煌茶事,吴庭元的孙子、现年71岁的吴润泉老人双眼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当年与外商做生意,茶行采用先收银元后给茶叶的办法。每年二月初二刚过,吴庭元便赶往福州茶栈,向客商收取茶银定金。每千块银元装一桶。经水路运回村里,春末秋后再给客商发去一船船茶叶。几十担荼银首次运回时,坦洋沸腾了,人山人海争睹这一风光场面。啧喷的惊叹声、吱呀的扁担声、叮当的银元碰撞声,久久回荡在山村里。白花花的一桶桶银元挑进吴家大宅。吴庭元的老母亲还以为儿子哪里劫得的不义之财,霎时吓晕过去。
“‘坦洋工夫’的鼎盛,成就了祖父辉煌显赫的一生。”坐在祖宅老屋里,品着刚刚制作的“坦洋工夫”,吴润泉老人满脸自豪。
没落:老字号轰然倒下
民国二十三年以后,战事连连,日寇侵华更是阻断了海路,“坦洋工夫”从兴盛的顶峰跌至谷底,产量由从前的10万箱降至4万余箱。据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调查记录“福安只有茶户200户,茶农900人”。同一时期发行的《福安茶叶茶号》一书亦云,坦洋茶号仅剩11家。“坦洋工夫”中落,战后亦未能恢复元气,濒于绝境。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坦洋工夫”日渐冷落,“元记茶行”和吴氏家族踉踉跄跄一路前行。
1934年,位于坦洋上街桥头的“元记茶行”突遭大火被焚为灰烬。茶行毁了,吴氏家族由此元气大伤,陷入困境。“吴老,这些钱不多,您先拿着,等来年茶银发放时再还吧。”吴庭元来到村里瓦匠家订购瓦片重建“元记茶行”时,这位瓦匠却给他捧来了一把银元。翌年,移到上街中段,“元记茶行”拔地而起,重新开张。村里也从此留下了“赓俞订瓦,反收订金”的佳话(注:吴庭元,字赓俞)。
新建“元记茶行”拥有12个铺面,以“子丑寅卯”等12个生肖为序,逐一标注铺面门板及茶具。“元记茶行”浴火重生,可好景不长,蔓延的抗日战争让茶行再度陷入困境。通往欧美、东南亚的海路阻断,“坦洋工夫”的主要销路被堵死,昔日拥有大小30多家荼行、各类店铺140多家,繁盛一时的茶行街顿时空前寂寥。“茶叶没路走,茶农挖茶头;茶败坦洋败,两街凉溜溜;一路凄泪流,茶行变坟丘……”当年的坦洋民谣诉说着“坦洋工夫”的浮华变迁和沧桑记忆。
精减伙计,缩小门面,红茶年产量从早年的数千件,锐减至两三百件,“元记茶行”顽强坚守了6年后,终因惨淡茶市倒在了战火烽烟中。日军投降后,吴润泉的父亲吴奇玉接过衣钵,关停了两年的“元记茶行”重新开业,年产“坦洋工夫”红茶五六百件,日渐复苏。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元记茶行”的生意难以为继,吴家祖辈创下的“老字号”轰然倒下。
复兴:做最好的红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福安先后建立国营坦洋及福安茶厂,“坦洋工夫”一度重现生机。可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苏联的茶叶贸易中断,红茶出口受阻。随之而来的茶叶布局调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打造“坦洋工夫”品牌,重振百年老字号雄风,摆上了福安茶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坦洋工夫”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吴氏家族沉眠了30多年的茶叶梦被唤醒。
凭着年少时在茶行里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