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芽孢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_1.docVIP

嗜麦芽窄食芽孢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_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嗜麦芽窄食芽孢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_1

嗜麦芽窄食芽孢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Stenortroph monasmaltophilia,SMA)是一种氧化酶阴性,葡萄糖氧化缓慢,有动力、产淡黄色素的非发酵G-杆菌,1960年首次报道,1983年归为单孢菌属,1993年改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广泛存在于 自然 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1]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十分严重,尤其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本文收集了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诊治的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感染病人36例,通过测定对1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临床诱因的 分析 ,以期为临床 治疗 提供 参考 。 1资料与 方法 1.1临床资料   36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感染患者均来自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4例,年龄34~86岁,平均72.9岁,其中60岁33例(占91.7%)。来自ICU者18例,呼吸内科8例,结核病区4例,肿瘤内科4例,其他2例。 1.2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标本来自痰液,腹腔引流液32例,尿液4例,19例采用晨起痰标本,13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腹腔引流患者采用一次性密闭吸痰管留取标本,所有标本均于1h内送检,24h内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35培养24h,纯培养后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自动细菌分析仪,G-鉴定卡,G-药敏卡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结果 2.1培养结果 36例病例中,2003、2004年分别占10例和26例,同时分离出混合感染其他细菌共16株,来自痰液10例,尿液2例,腹腔引流液6例。其中铜绿假单孢菌8例,缓慢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例,嗜血杆菌2株,鲍氏不动杆菌1株白 色假丝酵母3株。36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的药敏结果见表1。表136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的药敏结果(略) 2.236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见表2。表236例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略) 2.3治疗及转归根据药敏结果,36例均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程7~21d,其中痊愈23例,好转6例,无变化4例,死亡3例,死亡病例中死于感染未控制1例,死于原发基础疾病2例。 3讨论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是窄食芽孢菌属的一种,产金属酶,正常可寄生在呼吸道,胃肠道中。Laning等 [2] 报道:在63株分离的嗜麦窄食单孢菌中有38株是正常寄生菌,63.2%在呼吸道,36.8%寄生在泌尿道,在体内是否致病取决于住院时间长短、是否预先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伴随疾病等因素。本 研究 发现,88.9%的患者入院前接受7~24d的头孢三代、亚胺培南等多种抗生素的治疗;该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PYO较敏感,分别为80.6%、63.9%、61.1%,其中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与朱丹等 [3] 报道的大致相符,而与一些报道 [4~6] 略有差异,可能与地区和细菌耐药变迁有关。杨立军等 [6] 研究显示:不同部位细菌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哌拉西林在痰、尿液中敏感性分别为52.4%、85.7%,丁胺卡那霉素为57.1%、85.7%。本文因尿液标本较少未作比较,但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标本中亦表现出这一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较高。   临床中发现,该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率较高,其可能的原因有: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外膜渗透性低,许多抗生素不易渗透进;该菌可产生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和含金属酶,后者不仅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敏感性差,而且能水解亚胺培南,因此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同时,该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率高,可能与该类药物导致细胞壁,脂多糖结构改变有关。此外,有 文献 报道,在采用环丙沙星抗感染时,易诱发菌株突变,使抗感染疗效极差,故当慎用。    参考 文献 1Denton MTodd NJ,Kerr KG,ETAL.Molecular epide miology of stenottophomones maltophilia isoloated from clinicl specimans from patients cystic fibrosis and assoliated enviromantal samples [J].J Clin microbiol,1998,36(7):1953-1958. 2Laning D,Ramoark,Road RR,et al.Molecular epiemiology of X Maltophilin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in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J].J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