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摘要:通过对留置导尿并发症的国内外护理进展分析与研究,提出留置导尿并发症主要有导管伴随性感染、尿道损伤、膀胱功能损伤、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患者角色适应不良。对策:合理有效的预防尿路感染和结晶,改进现行尿液引流方法,减少膀胱功能损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留置导尿;并发症;护理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侵入性护理操作。若发生留置导尿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减少留置导尿并发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参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作一综述。 1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霍红旭报告国内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1.7%,其中37.3%~56.0%为UTIc。在留置尿管的人群中,有2%~4%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13%~30%。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患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经过多因素分析,导致UTIc的主要危险因素有:(1)长时间留置导尿;(2)未全身使用抗生素;(3)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一般认为女性尿道短,留置导尿女性比男性发生菌尿率高。但许芬报告男性患者高于女性,主要由于男性患者导尿难度大于女性,插管的角度掌握不好而刺激、擦伤尿道粘膜,破坏其自然防御屏障,为细菌的侵入提供条件。提示操作者应熟悉男性解剖特点,切忌粗暴操作。对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道狭窄或前列腺肥大者最好请专科医师指导操作。   临床实践证明,全身使用抗生素,使导尿后4~5 d内UTIc的发生率降低。但由于细菌耐药、药物副作用以及药费的增加限制了常规长期使用抗生素。龚孝淑等通过对患者的尿道口、尿管内壁采样和中段尿的细菌培养,提出预防腔外途径感染对减少留置导尿感染是首要的。预防的主要环节是防止尿道口细菌的定植,而0.5%PVP-碘对常见外阴污染菌有良好的杀菌效果。由于肛门排泄物、被褥或内衣随时污染尿道口及周围粘膜,每日2次的外阴清洗消毒不能有效阻止尿道口细菌的定植。有人通过将消毒海绵持续置于尿道外口,可有效地减少UTIc的发生。 2 膀胱功能损伤   临床表现为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再次发生尿潴留。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当某些疾病或手术等原因需留置导尿管时,临床常采用开放引流放尿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上述方法违背了正常排尿模式,特别是开放引流放尿,使本应间断的排尿活动,变成了与肾脏产生尿相应的连续过程,膀胱贮存功能废用,排尿反射中断,膀胱呈空虚状态,使其逐渐顺应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状态”,拔管后不能及时建立主动排尿意识。而定时间歇放尿,不能因人而宜地掌握膀胱充盈速度及排尿间隔时间,若膀胱内尿液少时放尿不足以引起尿意,尿液随压力差作用流出,患者难以产生排尿感觉,不能充分保护和训练膀胱的功能。若由于补液或利尿等治疗需要,尿液过多时,放尿不及时会造成不良后果。钟小蓉通过对传统放尿方法改进和留置尿管拔管时机的选择研究,采用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作用的个体放尿方法,拔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占100%,3 d内排尿基本正常。对于拔尿管时机的选择,应在膀胱充盈时拔管比膀胱空虚时拔管优越,其拔管后排尿过程顺利,排尿量也不受影响,可有效地保护膀胱功能。为防止拔管后尿潴留发生,促进自主排尿,在拔除尿管前经尿管直接将消毒后的开塞露注入膀胱内,可使膀胱内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促进排尿,并能解除尿道扩约肌的水肿。   外伤性截瘫患者早期的膀胱功能训练,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曾燕等根据膀胱充盈情况每1~2 h放尿1次,3 d后改为3~4 h放尿1次,持续至第8天后拔除尿管,改定时压尿,通过压尿建立患者的排尿反射,此方法维持了膀胱肌肉的正常张力,避免形成挛缩性膀胱。六步护理法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 3 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   留置导尿管表面的晶体易导致尿路感染,拔管时还易损伤尿道引起血尿,而导尿管表面结晶的形成与留置导管时间和UTIc发病率有着密切关系。国外有人统计,短期导尿患者UTIc的发生率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期导尿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导管的包壳亦随着导尿时间延长增多,而细菌及代谢产物、宿主尿路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导尿管及隐藏细菌的膜性结构。这种细菌性生物膜及导尿管包壳亦是UTIc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而导致尿管阻塞,结石形成。  有学者认为如果尿液1 000 ml/d以下则产生晶体的机会明显增加,尿量少于500 ml/d,则可认为机体处于成石的危险境地。因此,更简单、有效、且易于患者接受的方法是,多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