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诗经》宴饮诗看周代礼乐社会的变迁.pdf
2008 年第 6 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 ,2008
Genera1 .No.l06
(总第 106 期)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丁eachers College
从〈诗经〉宴饮诗看周代礼乐社会的变迁
刘薇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 730070)
摘 要:~甚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1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
描写结段上下、同宗i成族、亲朋好友之间就筹交错、宴饮欢珉,表现贵族的威仪札节,体现
宗族和睦友好,有利于周五室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对宴饮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气
氛和宾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代礼乐社会的兴衰变迁。
关键诩:诗经;宴饮诗:礼乐社会;兴袋变迁
中幽分提号: 1222.2 文献栋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6-0080-03
周人强调以德泊闹,礼乐文化卒寓多彰,札节名目繁 繁和重要c 惠周惕在其作《诗i胁中对宴忱诗的作用进行了总
多,而在祭札、射礼、藏礼、聘札、乡饮润礼等多种礼仪过程
结宴飨,小节也,而中L详就龙:饮食,细故也,而《诗》腰育
中,都要举行宴饮,从中体现君臣父子的伦舰、翻恭谦让的
之,何也?先玉所以通上下之情,而教天下尊贤亲亲之意也。
札节。《札记·礼远}:犬礼之初,始诸饮食,其孀攀掷豚,将 越沛霖先生认为宴饮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突出
尊而黯饮,赞桦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明礼服
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内容,而且展现了它的道德风貌,集中
于饮食。中国礼乐文化的兴盛始于四周时期,故周代统治阶
的反映了札乐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札乐文化的文学表现之
组极其鼓视宴饮活动 11 故玄捆在室,酣盘在户,黯自是在堂,
…。通过对《诗经》中宴饮诗中所表现的事饮目的、场四、气
澄锢在下。陈;J;l;牺牲,备其鼎烟,列其券菇,管磐钟鼓,修其
氛及宾主之间的活动,宴会饮食起居的描绘,我们可以发现
祝暇,以降上神,与其先视,以if君臣,以笃父子,以脏兄弟,
这反映了周代礼乐社会的兴衰变迁。
以齐上下,犬如有所。足,诩敢天之袖。宴饮非专为饮食,
…、周相成、康时期宴饮诗
而娃通过宴饮达到祈天敬棍,毒草贤亲来的作用。在某饮政舍
殷商是…个崇尚鬼神祖先员魂的朝代,相信鬼神、祖先
的航筹交错中可以内盹九族、外尊贤梅、和隙七下,从中体
只瑰会赐捕给自己,并且认为鬼神和人一样是需要饮食的,
现君臣父子的威仪鳞德和礼乐规施。由于某饮活动的频繁
因此祭祀活动特别兴膜,1在濡祀,因此祭祀诗很多,如《商
举行,描写宴饮的事饮诗也就$i.运而生了。
颂》中《那H列祖H玄鸟H长发H殷政》等诗。
宴饮诗是关于君臣诸侯,亲朋宗族之làJ 朝聘大飨,祈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城乡变迁的时空维度.pdf
- 从“传声”到“赋权”中国社区影像生成路径的思考——基于影像生产者角色认同变迁的视角.pdf
- 从“强制灌输”到“政策营销”——转型期中国政策动员模式变迁的趋势与逻辑.pdf
- 从“教化之敌”到“教育之友”--论“闲书”在教育中的地位变迁.pdf
- 从“旗亭”到钟鼓楼——由“市”的变迁析“市楼”演化.pdf
- 从“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变迁.pdf
-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pdf
- 从“流动政治”到“移民政治”——农民工城市融人的代际变迁.pdf
- 从“给力”看语言的变迁.pdf
- 从“讲话”、“说话”到“对话”——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