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原心定罪思想.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原心定罪思想.pdf

第 24卷 第 2期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2017年 3月 Vo1.24No.2 JournalofEzhouUniversity Mar.2016 doi:10.16732/j.cnki.jeu.2017.02.005 浅议 “原心定罪’’思想 陶云飞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摘 要:“原心定罪”是 《春秋》之义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 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 ,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 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关键词: 春《秋》;古代刑法;原心定罪;利弊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9004(2017)02—0018—02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 历史必然性。所【 以分析 “原心定罪”,不能不提西 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汉武帝时董仲舒等人所倡导的 “春秋决狱”。可以 原心定罪是 春《秋》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 说 ,原心定罪正是 “春秋决狱”的一个基本原则。 汉代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其内容是在 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许止父病,许止进药 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 于其父而卒。”许止进药而未 曾先尝,致使其父因 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 吃错药而死,董仲舒认为,许止未先尝药只是一种 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 过失 ,并不存在 “弑父”的动机 ,因此,“君子原心, 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 赦而不诛”。他在 春《秋繁露 精·华篇》中说 :“春秋 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了方便之 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志邪者不待成,首 门。同时 原“心定罪”作为中国古代刑法的一个很 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可以看出,这里面有 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原则,在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 三层意思:第一 ,“必本其事,而原其心”,即断罪要 中,非常重视考察罪犯的主观心理状态,甚至干脆 从犯罪事实出发,但不仅仅只看事实,而是要追究 直接 以主观的方面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原心定 犯罪动机和犯罪原因及罪犯的心理状态。其判断 罪原则正是这一特点的一个表现。中国的传统法 的标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第二,“志邪者 律是儒家化的法律,儒家思想在法律中有着很大 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凡是心术不正,主观为 的影响,“原心定罪”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古代 恶,有犯罪的动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要求不 刑法中礼法合一的精神。 相符合 ,即使犯罪未遂 (“不待成”),也要予以惩 一 、 古代刑法 “原心定罪”思想体现 罚。共同犯罪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即 首“恶”,当 (一)“原心定罪”思想的体现 然 “罪特重”。第三,“本直者论其轻”,行为的动机、 当我们提到原心定罪时,首先应该从儒法结 目的纯正,其犯罪属于过失,因而虽然违法也可以 合来分析它的历史价值。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主 减轻或免予处罚。 流思想,从孔子的理论中不难发现儒家对封建的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