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舒断裂带北段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
依舒断裂带北段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吴宝峰1,2 刘财1 郝永梅2 徐建权2
1)中国长春 13006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哈尔滨 150090 黑龙江省地震局
摘要 利用1970年—2007年发生在研究区域内(北纬48°00′-50°00′,东经128°00′-134°00′)的地震,利用测震学方法研究该区内的地震活动性。
关键词 地震;测震学方法;地震活动性
0引言
依舒断裂带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由吉林省境内的伊通、舒兰向东北进入我省,经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向南西经吉林、沈阳与郯城-庐江断裂相连,省内长度约560km,走向北东40°-50°,依舒断裂带北段一般指依兰以北至萝北-俄罗斯一段(朱玉瑛、邱玉书等,1991)。其控制地区近年来一直是黑龙江省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之一,与黑龙江省及东北地震区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其许多不同的特点及规律。
1 依舒断裂带北段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为了能较全面地反映依舒带北段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选取(48°00′-50°00′N,128°00′-134°00′E)为研究区域。区内位于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边缘,依舒断裂带北东向横贯全区,其以西属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之伊春-延寿褶皱系的一部分,有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等次级构造单元发育(郭德明,2011);依舒带以东山区,为佳木斯隆起带的北部边缘,平原地区则是三江断陷的主体部分。区内发育的岩石圈断裂和壳断裂主要有逊河-铁力深断裂、依舒断裂带、勃力-神树断裂、黑龙江断裂、牡丹江断裂等,地质构造环境较为复杂(郑剑东,1991)。
2 依舒带北段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
根据1970年以来的全省地震目录统计,区内平均每年发生地震近30次,地震频度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达到100次;地震频次较低的年份有1983年和1997年,平均约10余次。区内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较有影响地震,据统计,区内1918年以来共发生ML4.0以上地震30次,ML4.5以上地震15次。其中1948年在七台河附近发生的Ms5.8地震和1963年在萝北附近发生的Ms5.8地震为最大;1990年在靠近萝北附近的俄罗斯境内发生的ML5.1地震,1999年伊春东卡林场发生的ML5.1级地震也较为显著(孟宪森等,2001)。
作者简介:吴宝峰:(1979—),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黑龙江省地震局工程师,从事地震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E-mail:wubaofeng_dzj@126.com 通讯作者:刘财,E-mail:liucai@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XH12014)
3 依舒带北段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从197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来看,依舒断裂带以西地区即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的北延部分地震活动强度要高于依舒带以东地区。从1970年以来ML≥3.0级震中分布图上可以看出,1970年以来该地区共发生3.0级以上地震136次,其中,西部地区发生90 次,占 66 %,沿依舒带附近发生 23 次,占 17 %,而东部地区只有 23 次约占 17 %。从这种分布的形式来看,明显看出地震发生频度西高东低的规律(图1)。
图1 研究区内ML≥3.0地震分布(框内为研究区域)
Fig 1 ML≥3.0 epicenter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Frame for study region
地震活动受断裂的活动控制,沿依舒带、牡丹江断裂、黑龙江断裂三条断裂发震强度大、频次高。尤其是在大活动性构造复合部位发震频次、强度更高。
相对活跃时段的划分:根据1970年以来的M- T图、蠕变累积曲线,可以大致将依舒带北段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划分为3个较为活跃的时段:1)1978年-1981年,持续时间约3年左右,发生4.5级以上地震两次,4.0级地震一次;2)1989年-1994年,持续时间约5年左右,发生4.0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5.1级地震一次,4.5-5.0级地震4次;3)1998年-1999年底,持续时间约2年,4.0级以上地震7次,其中5.1级地震一次,4.5-5.0级地震2次。与前两个相对活跃时段相比地震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但未达到有记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图 2)。
图 2 研究区内地震的M-T图及蠕变累积曲线
Fig 2 Seismic M-T graph and creep cumulative curve chart
b值的时序特征:依舒带北段及邻近地区b值时间扫描结果显示,b值平均值在0.6左右,在相对活跃时段到来之前,b值均有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但并不表示b 值持续下降就一定进入了相对活跃时段。总的来说,相对活跃时段的b 值较前期是有所下降的。以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