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九江郡政区沿革简述`
西汉九江郡政区沿革简述 摘 要:西汉九江郡始置于秦朝,汉初曾两度划归淮南国,在王国属地和中央辖境间反复,政区随之变动。武帝元狩元年终为汉郡,二年分九江郡五县置六安国。整个西汉时期,九江郡一直存在
关键词:西汉;九江郡;政区沿革
西汉九江郡始设置于秦时,其时治所在今寿春,领有汉初庐江、豫章之地,西汉时因淮南王国的三次废立,九江郡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先后在王国属地和中央辖境之间转换,最终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归属西汉中央管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境域内部分地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史记》对于九江郡的境域变化有零星记载,散见各章节;《汉书。在此不揣冒昧,希冀其中尚有可以完善之处
1 郡地及侯国变迁
(一)秦至高帝时九江郡变迁
九江郡始置于秦时,至高帝十一年时,曾先后成为英布、刘长的王国封地。因此这里需要首先梳理一下九江作为秦郡时的境域变迁
对于秦郡的考证,清代学者曾有过长期的研究,辛德勇先生在其论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的第一章《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中有详尽的综述。清人各家观点不尽相同,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三个郡的具体郡目,而多数人认同的三十三个郡中,九江郡正在其中。据辛德勇先生的观点,秦始并天下时设有四十二郡;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这次调整中,有二十七郡沿用旧名且境域基本未发生变化,其中包括九江郡。则可以认为,至少在秦始并天下(前221年)时,九江郡即已存在。[1]69―71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关于秦三十六郡的观点中均未涉及庐江、衡山、豫章三郡
而在辛德勇先生的论述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其论著中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对原有秦郡做出调整,变三十六郡为四十八郡。其中从九江郡分出衡山与庐江二郡,另外辛德勇先生认为豫章郡亦可能在秦时已从庐江郡中析出,唯其时间和境域所辖县不详。即庐江、衡山、豫章三郡皆是从九江郡中析出,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原有的九江郡分为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对比汉高帝六年英布受封淮南国时领有四郡,此观点似可成立
据《史记秦汉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十月,高祖至灞上,称元年。十二月,分楚为四。按索隐为西楚、衡山、临江、九江也。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即楚国;另立项国,分为衡山、临江、九江,衡山封番君吴芮。高祖五年,分临江为长沙国,吴芮徙王长沙,衡山、九江属淮南国[2]775―797。庐江郡依《太平寰宇记》记载为秦置,[3]2249由此可见衡山、九江、庐江确为秦郡无疑
对于豫章郡,辛德勇先生在论述时,认为庐江郡秦时南部都尉治所在南昌,位于庐江郡中部偏北,去庐江郡南界较为辽远,似乎不十分合理,因而推断秦时在庐江郡南部既已设置豫章郡。[1]86―88而在其给出的秦四十八郡郡目中,豫章郡并不包含在内,似有遗漏。豫章郡按《汉志》为高帝置。[4]1593对于辛德勇先生观点中的“南部都尉治所在南昌”,《元和郡县图志》:“南昌县,望。郭下。汉高帝六年置。”[5]《太平寰宇记》:“南昌县……按《豫章记》云:汉高帝六年,大将军灌婴所筑。”[3]2101皆可说明南昌县置于汉时。若秦时即有治所,则汉初可不必再筑城置县。抑或灌婴是在旧城基础上改建新城,亦未可知。按传世文献记载,此处认为南昌县与豫章郡皆置于汉时。因此可以认为,九江郡在秦三十三年后,分为九江、庐江、衡山三郡。汉高帝时,于庐江郡境内析置豫章郡。高帝六年英布受封淮南王时所辖四郡,即是这四郡秦汉之际的范围。后文讨论的九江郡,即是在秦时分置后的九江郡境域
(二)文帝时期所封侯国及郡地变迁
淮南厉王子侯国。孝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四子为侯国。《汉书“(右高后)阜陵侯安,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淮南王。安阳侯勃,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衡山王。阳周侯赐,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八年,为庐江王。东城哀侯良,淮南厉王子,八年五月丙午封,七年薨,无后。”[4]422―433《汉志》阜陵、东城属九江郡,安阳属汝南郡,阳周属上郡
徐厉松兹侯国。高后四年四月(前184年)置。《史记“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集解》徐广曰:“中邑侯朱通、山都侯王恬开、松兹侯徐厉、滕侯吕更始、醴陵侯越。””[2]402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废。《史记“高祖四年四月丙申,夷候徐厉元年。……建元六年,候偃有罪,国除。”[2]988另有《集解》作祝兹,汉表作祝县,属庐江。《索隐》汉书作琅?e,《考证》祝兹即东海即丘县。[6]1426―1430此处在庐江郡,则应是松兹
汉文帝十六年时,刘安以故淮南国之九江郡受封为淮南王。淮南故地所辖四郡,分别归属淮南、庐江、衡山三国。周振鹤先生认为,文帝十六年至元朔五年,淮南国国界为北临淮水,南濒大江,西南为衡山国,以弋阳、潜县、天柱山、居巢一线为界,东南临长江,东北为临淮郡。[7]52
(三)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