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荧光探针检测多巴胺及类似物_图文.pptVIP

稀土荧光探针检测多巴胺及类似物_图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稀土荧光探针检测多巴胺及类似物_图文

稀土荧光探针检测 多巴胺及类似物 答辩人:袁洁 导师:赵美萍 副教授 2003年6月18日 选题背景 已有检测方法综述 实验部分 总结 致谢 儿茶酚胺的结构 及生理意义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CA)的种类、结构和生理意义 神经递质在单细胞检测中的意义 Dopamine(DA) 瑞典神经药理学家Carlsson于1958年首次提出脑内多巴胺(DA)是独立的神经递质 正常值范围为血浆:<888pmol/L; 尿:424-2612nmo1/24h。 增高会引起嗜铬细胞瘤,心肌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一系列疾病。而其含量的降低会引起植物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 Epinephrine(E) nor epinephrine (NE) 在人体内的正常值 范围为 血浆:<480pmo1/L; 尿:0-80nmo1/24h 对儿茶酚胺的检测手段 稀土荧光探针检测 儿茶酚类化合物的原理 单纯的TbCl3,Tb-DCTA体系和DOPAC在实验用的波长条件下(298nm,546.8nm)都没有荧光信号,可见体系发光是由于形成了Tb-DCTA-DOPAC三重络合物并发生了能量转移得结果。 1.三元络合物的形成 三元络合物体系: 1.离子缔合三元络合物 2.金属离子先后结合两种配体形成三元络合物 Tb-DCTA-CAs体系: Tb与DCTA先行络合,然后Tb余下的空位再与CAs络合,形成三重络合体系 2.三元络合物发光机理(1) 配体受激后,单重态(S1)有三种方式退激: a. 产生荧光的辐射跃迁(S1-S0) b. 系间窜跃(S1-T1) c. 无辐射跃迁回基态(ISC) 三重态(T 1)也有三种退激方式: a. 产生磷光的辐射跃迁(T1-S0) b. 通过无辐射转移跃迁到Tb3+的激发态(ET),c. 无辐射跃迁回基态(T1~S0)。 2.三元络合物发光机理(2) 分子内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 1.配体最低的激发三重态(T1)能量高于Tb的5D4能级的能量 2.能量转移的速率大于三重态无辐射退激的速率 3.从配体激发单重态向三重态系间窜跃的速率和几率相当高 2.三元络合物发光机理(3) 儿茶酚胺的磷光发射波长在409 nm-417 nm,亦即其三重态(T1)的能量高于Tb3+的5D 4能级约3800-4000 cm -1 高量子产率和跃迁几率 能量转移速率常数高达1010s-1 由水或解离的氧导致的配体三重态(T1)以及Tb3+, 发光的猝灭也大大减少了。 实验条件的优化 稀土离子与第一配体的选择: 1. Eu3+ + EDTA体系 ; 2. Eu3++phen体系; 小结: 最终弃用这两个体系的原因,是其适用的pH范围太低,难以使DA的羟基充分解离形成三元络合物。 实验条件的优化 稀土离子与第一配体的选择: 3. Tb3+ + EDTA体系(1): Tb:EDTA=1:1(浓度均为2 mmol/L), pH=11, λex=300 nm,λem=545 nm,加入甲醇(分析纯)、CsCl、TOPO等尝试敏化,无法得到满意 检测限,DA为10-5 mol/L 小结: 目前研究最多的体系,适用的pH相对于前两个体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未能达到文献报道的结果 实验条件的优化 稀土离子与第一配体的选择: 3. Tb3+ + EDTA体系(2): Tb:EDTA=1:1(浓度均为2 mmol/L), pH=11, λex=240 nm,λem=545 nm,出现递减结果 小结: 在λex=240 nm,λem=545 nm,出现的Tb3+特征波长处的递减结果,可能是由于在检测条件下,Tb-EDTA体系能发出Tb3+的特征荧光,而待测物与之形成三重络合体系后,激发波长红移,亦即三重络合体系的形成导致了一部分Tb3+特征荧光的猝灭。 实验条件的优化 稀土离子与第一配体的选择: 4. Tb3+ + DCTA体系 : 20oC 时, Tb3+与EDTA的络合常数lgK1为17.93,而与DCTA的络合常数lgK1为20.20* 因此本体系可以在更高pH下存在,更利于三重络合物形成 pH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由于水分子对荧光有相当的猝灭作用,体系又是在水相中,因此尝试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改进。期望荧光体系能够被包裹在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中得到保护,起到敏化作用。 共尝试加入了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