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文学斗争.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烽火中文学斗争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摘要: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中篇小说《罪证》,短篇小说《千人塔下的声音》等作品描绘了沦陷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尤其展现了异族统治之下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抗日救国的主题思想,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骆宾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民族精神 骆宾基是在抗日烽火里成长起来的东北作家,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他以充满地域特色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在沦陷时期的黑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骆宾基原名张璞君,笔名骆宾基、金阳、羽衣、张普君等,吉林省珲春县人。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中篇小说《罪证》、《胶东的“暴民”》,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老女仆》、《大后方》、《生活的意义》、《红玻璃的故事》、《乡亲――康天刚》、《一九四四年的事件》、《贺大杰的家宅》、《寂寞》、《千人塔下的声音》,以及短篇小说集《大上海的一日》等 1931年,骆宾基正在县高小读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随父亲在黑顶子山区务农。1933年,赴关内求学,因学费不足在山东老家务农,这段生活给他日后的创作增加了阅历,提供了素材。 1934年,骆宾基赴北平,在北京大学旁听,到北平图书馆阅读,翻阅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投入民族革命运动夯实了基础。1935年,他返回哈尔滨,结识金剑啸等人,开始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在筹办文学杂志《艺雷》受挫后,于1936年由烟台赴上海,在这期间,创作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正式开始了创作之路 《边陲线上》创作于1936年冬,出版于1939年。小说以“九”事变后的珲春城和中、苏、朝边境一带为背景,描写吉林省“字界碑”附近的义勇军成长和斗争故事。小说上篇主要展现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吉林省东部边境H城中,城市平民在日伪压迫下的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下篇主要表现苇子沟义勇军在投奔救国军后的战斗场景和寻找新生之路的经历,赞颂了东北人民的爱国抗争精神 整部小说以知识青年刘强从向往革命、参加革命到坚定革命的经历为主线,塑造了一个生动的理想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责任感,细腻地展现了刘强从苦闷到热血、从迷茫到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意志。当“九.一八”事变后,关内迟迟没有出兵东北的消息时,他曾苦闷与怀疑:“杀猪老关知道救国。我呢?……我不能这么的躲避在家的翅膀下过活呀!”当目睹日寇的残暴行径后,他毅然冲破地主家庭的牢门,投入抗日斗争中:“我不能让家庭的感情缚住了灵魂的自由。神圣的民族革命是同自己的呼吸一样的迫切和需要”。当他看见一直向往的革命队伍不过是没有纪律、缺少武器的散漫组合时,他也曾失望:“哼!什么义勇军,毫无意义的一群乌合匪徒,一群粗野的恶狼啊!”但是当周边同学逐渐走向消沉和堕落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我唯一的欲望,是将失去的土地,捞回到自己的手里”。最终,他带领着队伍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寻找新生的道路 作者在东北边陲苍茫的自然景致中展现着中、朝、苏三国的民族关系,在漫天硝烟的战火中表现着强劲的民风民俗,将沦陷城市的平民生活与抗日队伍的战斗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书写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被日军欺压却不敢反抗的地主刘房东、鸦片零售所老板王四麻子;意志薄弱的青年知识分子季伟刚、婉玲等;坚定而勇敢的下层士兵老于、靠山等。小说虽在结构上稍显凌乱、在艺术上较为稚嫩,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1938年5月,短篇小说集《大上海的一日》作为上海抗战文学《烽火》小丛书的第5种出版,内收小说小说7篇,是作者在上海参加救亡工作时创作的作品,反映了抗战初期上海的救亡运动景状。《救护车里的血》描写赶去救治伤员的急救车被人群拦住,到处是红血、鲜肉、晕迷状态的残伤者们,到处是血肉模糊的残骸。柔弱的女救护队员小珍面对眼前的惨景,喊出了“我不愿再看这些野兽所造成的惨剧,我要到前线去讨还这笔血债”的呼声。《我有右胳膊就行》描写救护队在深夜紧急赶赴前线,救护队员健民为伤兵包扎时发现一个失去了左臂的伤兵,他不顾伤痛、拒绝到后方养伤,喊着“我有右胳膊就行”继续重回前线。《在夜的交通线上》描写了伤势严重的伤员却仍旧惦记着战场。作品表现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战斗的惨烈与战士们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在 《难民船》和《大上海的一日》两篇小说中,作者展示了战时难民逃难的生活。前者以难民阿毛为主人公,讲述他带着孩子坐上难民船离开沦陷的上海,却在船开动的一瞬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后者描写了战时上海租界的一日景象,将富人们一如既往的“冷静”生活与难民们露宿街头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