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神经系统第二节双语.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章神经系统第二节双语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教研室 杨蓓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起着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在机体功能调节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从解剖学上划分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神经元 神经细胞能够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基本结构 2、基本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 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 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 将CNS中其他部位的信息转换为激素信息。 ㈡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绝缘性(鞘的存在、少许结缔组织); 双向传导(自身特性、在体为单向); 相对不疲劳 3、功能:传递兴奋。 4、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直径{传导速度(m/s)约为 6 X 直径(微米)}、 髓鞘的有无(郎飞结、跳跃传导)、髓鞘的厚度(轴索与总直径的比例、最适比例为 0.6) 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传导)有密切的关系。 (“低温麻醉”) 5、神经纤维的分类(自学) : 1、 作用、性质、递质、形态等。 按传导速度和电生理特性: A、B、C 按直径和来源: I、II、III、IV 其他:有无髓鞘、冲动的方向 ㈢ 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 顺向运输: 快速(410mm/d)囊泡的运输—驱动蛋白。 慢速(1-12mm/d)微丝、微管。 逆向运输:205mm/d,反馈作用。病毒、毒素的侵入(破伤风毒素损坏闰绍细胞)。—动力蛋白 ㈣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发挥功能性作用,还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起结构、生理和生化。(与神经冲动无关) 如:脊髓灰质炎 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 支持作用、修复与再生作用、免疫应答、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绝缘和屏蔽作用、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突触(synapse)指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的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部位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㈠ 突触的分类: 轴 – 树; 轴 – 胞; 轴 – 轴。 其他 ㈡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小泡(大小和形态): 小而清亮 – Ach、甘氨酸 小而具有致密中心 – 儿茶酚胺 大而具有致密中心 – 神经肽 ㈢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 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轴浆 中形成4Ca2+-CaM复合物→CaM kinase Ⅱ → 突触蛋白Ⅰ磷酸化并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 突触蛋白Ⅰ对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 阻碍作用解除→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 扩散并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㈣ 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1、突触后电位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 有局部电位的性质。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兴奋性递质(如:NE)使后膜上所有小离子通道开放(如Na+、K+ ) ,主要是Na+通道,造成Na+内流。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兴奋性升高,产生EPSP。当达到阈值,可引起动作电位出现。 (放大)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抑制性递质(如Ach)使后膜上一些小离子通道开放(如Cl-、K+ ),主要是Cl- ,引起Cl-内流,造成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2、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nEPSP+nIPSP(总和)→膜电位去极化(?70 mV→?52 mV)→阈电位→AP(首先产生AP的部位是轴突始段) 轴突始段爆发的动作电位向两个方向扩布。 逆向扩布的动作电位将刷新神经元胞体的状态。 (七)突触的可塑性(自学) 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特点: 无特化结构; 无特定关系; 与效应器细胞距离远; 信息传递时间长。 产生效应与否与效应器有无相应受体有关。 ㈡ 电突触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