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   《孟子》(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书) 评价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二)人物轶事 孟子与齐宣王 孟子跟齐宣王谈话,很讲究技巧。有一次他装着聊天的样子,说:“大王,我有个朋友。在我出差之前,我把我的老婆、孩子都拜托给他了,我朋友说没问题,全包在他身上。可等我出差回来,我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你说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很简单,绝交啊。这种朋友你要他干什么。” 孟子说:“这种人该绝交,那比如说你手下有个官员,你把一个地方交给他治理,结果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官员你该怎么处理呢?” 齐宣王说:“这好办,撤职。” 孟子说:“我明白了,不够意思的朋友就该与之绝交,不称职的官员就应该予以撤职,那如果一个国王不合格,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该怎么办呢?” 《孟子》记载:“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回答这个问题,转而谈其他的话题了。 (一)背景链接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与其合称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该书亡于秦末战火,故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Ⅱ.文化常识 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