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docVIP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 【 内容 提要】 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为传播,她不仅是以受难才女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同时是以《牡丹亭》著名读者而闻名。晚明出现了多部描写小青故事的剧作,这些作品均明显地受到了《牡丹亭》 影响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故意让小青形象与杜丽娘形象最大限度地重合在一起,以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小青。在情节构置上,《疗妒羹》和《风流院》都改变了小青传说的结局,而极力模仿《牡丹亭》的故事结构,努力使小青故事变得圆满,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关键词】 《牡丹亭》;小青;《春波影》;《疗妒羹》;《风流院》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旨是写“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要以自己所肯定和歌颂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杜丽娘正是这种“情”的化身。杜丽娘对至情的呼唤、为情而死生的离奇经历,震撼人心。故作品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天成在《曲品》中把《牡丹亭》列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张岱评论说:“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清人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诸如此类的评论,不胜枚举。 但是,也许汤显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引起的巨大震荡,可能是远远超过男性读者的。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评论家几乎都对《牡丹亭》进行了评论,而男性读者绝大多数都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评论,要么是阐释情与理的关系,要么是对作品的文辞、音律、才情和本色等 问题 进行技术性的评价。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评价和男性读者迥然不同,她们是从感性出发的,她们借《牡丹亭》的故事和杜丽娘的形象,抒发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据统计,明清两代《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有俞二娘、冯小青、叶小鸾、黄淑素、浦映渌、陈同、谈则、钱宜、林以宁、顾姒、冯娴、李淑、洪之则、程琼、林陈氏、程黛香等16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不少还难以称为批评者”,但由于女性批评的稀少,所以”这已经是戏曲批评史上颇为珍贵的史料了”。从当时的记载来看,痴迷于《牡丹亭》阅读的女性不在少数,然而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并没有留下评点的文字,她们只是默默地体味着《牡丹亭》所描绘的让其心驰神往、亦真亦幻的世界。 女性读者,仅从现存的评点本来看,她们显然更注重对“情”的阐扬。杜丽娘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女性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身为女性,她们不由自主地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女主人公身上,她们对杜丽娘的深刻理解是男性读者难以企及的。正因为此,才出现了如此多的关于女性阅读《牡丹亭》后因感同身受而悲伤自怜的故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了“《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描述林黛玉听了悠扬婉转的《牡丹亭》曲词后,竟“心动神摇”、“如痴如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可见,杜丽娘的形象是有着强大的 艺术 概括力的,在她身上既浓缩了当时女性的感受,也寄托着众多女性的期盼。晚明剧坛上的“冯小青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据统计,明清取材于小青故事的剧本大约有12部:徐士俊的《春波影》、吴炳的《疗妒羹》、朱京藩的《风流院》、陈季方的《情生文》、胡士奇的《小青传》、来集之的《挑灯闲看牡丹亭》、无名氏的《西湖雪》、顾元标的《情梦侠》、郎玉甫的《万花亭》、张道的《梅花梦》、钱文伟的《薄命花》、无名氏的《遗真记》等等。 冯小青在 历史 上确有其人,她是万历年间人。关于她的生平和不幸遭遇在当时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均有记载。支如增曾为她作传,张潮《虞初新志》中有《小青传》,张岱《西湖梦寻》中有“小青佛舍”一则,冯梦龙《情史类略》卷十四专写小青事,鸳湖烟水散人的《女才子书》卷一便是小青的故事。这些文人所记录的小青的故事,虽详略不一,但内容却并无太大的出入。小青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生于扬州,自幼聪慧异常,十五岁时成为了杭州冯云将的妾。冯云将的妻子是一名妒妇,虽然小青事事顺从她,但还是经常遭到冯妻的折磨。朋友杨夫人同情她,曾劝小青离开冯云将,脱离苦海,但小青拒绝了。后来杨夫人跟做官的丈夫离开了杭州,小青因此更加愁闷压抑以至于变得衰弱起来,不久得了重病,她不愿意 治疗 。在不久于人世前,小青找人为自己画像,并像杜丽娘一样,在画像前焚香敬酒。小青死时年仅十八岁,她死后,冯妻烧毁了她的手稿,但她给杨夫人写的诗和信被保存了下来。 小青约生于万历二十三年,死于万历四十年。在她死后的十年间,小青以一个受难才女的形象出现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