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手冢治虫神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构“手冢治虫神话”.doc

解构“手冢治虫神话”   每年春季举行的台北国际书展中,动漫专区总是成为最受关注的展区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动漫作品在台湾拥有特定的阅读族群。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湾对于日本动漫的翻译出版,已不仅止于动漫作品本身的翻译,动漫作者的创作历程乃至评论作品也逐渐受到重视,诸如讨论战后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手冢治虫:不要做艺术家》(2009)、80年代崛起的大师宫崎骏的《出发点:1979-1986》(2006)、《折返点:1997-2008》(2010)等,都是近年来引起重视的作品。   手冢治虫(1928-1989)在日本乃至世界动漫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1989年去世的隔日,《朝日新闻》的社论便指出:“外国人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日本人对漫画的着迷,外国人之所以不看漫画,答案之一便是因为他们的国度没有手冢治虫”。1947年,手冢治虫导入电影手法的创作《新宝岛》引起了日本漫画手法的革命,《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作品不仅奠定手冢治虫个人的名声,也使得漫画在日本逐渐不再仅是供儿童而是社会普遍共赏的作品,1963年《铁臂阿童木》电视动漫的播出,更使日本动漫的发展往前迈了一大步,凡此种种,都使手冢治虫在日本动漫历史中有着无可挑战的崇高地位。不过,竹内治的《手冢治虫:不要做艺术家》却提出了一个警语:手冢治虫已经被神化了!现今论及手冢治虫,不外乎其作品关注人道,关注生命的尊严、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共处等价值观,而已成为符号的手冢治虫则坐在动漫的神坛上供人膜拜。李欧梵曾指出,日本学者的研究风格相当重视细节,犹如拿显微镜观看种种历史细节并从中考掘出另类历史书写的可能。本书亦复如此。然而,竹内治写作本书的企图在于推翻一个手冢治虫神话吗?事实上,现今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社会学部任教的竹内治本名竹内长武,年轻时有志成为漫画家,手冢治虫更是他景仰的对象,于是将自己的笔名取为竹内治。   本书其实并非摧毁手冢治虫神话,而是透过详尽的历史考证,一方面说明手冢治虫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动漫界当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另一方面,自小热爱艺术也矢志将漫画成为一种艺术的手冢治虫,面对商业机制与大众文化,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其内心有相当多的挣扎。就前者来说,竹内治举出了几个不为人知的例子:手冢治虫在尚未奠定大师地位面对媒体时,经常有一些应对策略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首先,手冢治虫在生前多指称他的出生年是1926年,事实上,他的出生年是1928年,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他希望能被看起来更成熟一点,不希望仅被视为小伙子一个。其次,他也经常提到小学时期遭到欺凌的故事,借以争取同情。然而,根据手冢治虫小学同学的访谈回忆等内容,手冢在小学时期其实便已是受到同学欢迎的学生,欺凌一事应属虚构。此外,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因为从小喜欢昆虫而将笔名取为手冢治虫。这是一段有趣的佳话,位于手冢治虫家乡宝冢的手冢治虫纪念馆中,也展示了他童年记载各种昆虫形状与名称的笔记本,这段佳话也是媒体对手冢治虫感兴趣之处。不过,手冢治虫有时也会过度膨胀,例如他向媒体宣称不仅喜欢昆虫,而且家里还养有步行虫。锲而不舍的媒体记者坚持要到手冢治虫家中拍摄他所养的步行虫,手冢只有派助理四处寻找步行虫解围。   这些经过严谨考究的历史片断看似与手冢治虫的动漫地位不相干,不过,“行动者网络理论”却提供了艺术社会学分析的可能性。网络行动理论(actor-network-theory, 简称ANT)为法国极富天才的科技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提出。1987年的《科学在行动》一书中,便揭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挑战对象:英雄史观。对一般人来说,当我们提到巴斯德、爱迪生等科学家,大家心中都会浮现一种刻板印象: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都是镇日在实验室里为了人类科学的进展不眠不休地工作,他们的心智与成就无可挑战。然而,拉图尔则试图指出,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出现,是许多人一起付出所产生的结果而非一人之功,例如实验室的运作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为数众多的年轻科学家的投入。资金的支持者、年轻的科学家们等等,都共同为“伟大科学家”的科学发明付出心力,也因此,一项为人所肯定的科学发明并非某一科学家之功,我们也无须将科学家神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与成就,科学家并非仅凭借科学发明。拉图尔在1992年出版的《法国的巴斯德化》一书当中,便提到巴斯德为了抬高自己的名声以及强调实验结果的重要性,邀请媒体亲临实验室观看实验成果,媒体的大加报道导奠定了巴斯德其名声与实验的重要性。回头过来看手冢治虫,手冢治虫也一如巴斯德,其实他积极地建立自己以及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是年龄,乃至家中饲养步行虫等的宣称,其实都是有意透过媒体树立手冢治虫自我尝试所呈现的形象。   至于行动网络理论当中所说的网络,如何在手冢治虫身上呈现?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说的网络,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