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石为心化”──中国石雕艺术与文人画意识之“心性”初探.pdf

“石为心化”──中国石雕艺术与文人画意识之“心性”初探.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为心化”──中国石雕艺术与文人画意识之“心性”初探论文

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马运灿 石为心化—中国石雕艺术与文人画意识之“心性”初探 们任理想与情感无拘无束的畅游,一点可以峰高千丈,一抹可以水泻万里, 四时之花同时开放,无根之兰信手生长。他们往往借自然之物来抒写心中 的另外一个世界,在“似与不似” 的诗意中常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 操。文人画带有浓郁的个人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是在精神上追求自由 的知识分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石雕艺术之“心性” 1. 霍去病墓石雕群之“心性” 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西汉初年的霍去病墓石雕群远早于文人画的产生,是中国石刻史上的一个奇 迹,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的最高艺术成就。要理解其艺术魅力,不仅从石雕的外 部造型及象征寓意研究,更要对创作者的“心性”进行探析。西汉早期,佛教还 没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也尚未开通,中国与外部交流很少,这是先民们在精神 自由状态下的一次艺术创造。在造型上,他们不以形似为目的,而重表其神,显 其气,保持石头天然的纯朴敦厚之气势,刚健浑然不事小巧,庄子·天道 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又《淮南子·卷七精神训》曰:“浩浩荡荡乎, 机械之巧,弗载于心”。此为“心性”之一;在排列布局上,先“为冢象祁连山”, 以马踏匈奴为中心,群石兽卧 伏于山坡草丛中,生动再现了主人 生前艰苦环境及横扫一切不可阻挡 的雄壮之气,此为“心性”之二; 在选材上,粗犷的石材特质恰好对 应了霍去病的英雄气概,并以“黄 色有白斑”似黄膘马的石材制做 马踏匈奴 ,与“骠骑大将军”封 号暗合。以雨淋之后通体发红的石 材来制作跃马,正应汉武帝一首 天马歌 中所咏“沾赤汗,沫流赭” 2 的汉血马之写照 。而伏虎则选用一 块轮廓似虎的花岗岩来稍加修整, 其它石刻也大多因形取势,依法天 然,此为“心性”之三。 霍去病墓石雕几乎不受机制规 范的束缚,创作重在表达阳刚之美, 体现了汉代初期较为自由的生活状 3 态和“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 哲学思想。在今天看来,它不仅前 所未有,并且也超越了后来的传统 石刻创作理念,被认为独立于中国 石刻历史之巅,就是因为其“心性” 2刘丹龙 孙平燕 “汉霍去病墓石雕艺术探微” 《文博》 西安 陕西省文物局 2004 .6 3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6 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马运灿 石为心化—中国石雕艺术与文人画意识之“心性”初探 的自由与朴素。石雕亘古不变, “心”在一瞬间凝固而至千万年之 久,它代表着汉代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和自由大气的精神审美取向,并 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着中国古代先民 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 石窟佛造像之“心性” 佛教源自公元前六世纪的印 度,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战乱 动荡与精神匮乏的社会中,它给广 大民众带来最后的希望,很多人都 自发的投入到信仰中去,因此佛教 在中国得以迅速的发展。视觉形象 是佛教传播最直接的工具,封建统 治阶级发现佛教有利于社会稳定后 也开始大规模的赞助造佛行为,庞 大的石窟佛造像艺术得以产生和发 展,全社会齐心合力的统一意志使 石窟艺术穿越数个朝代且遍布大江 南北,从新疆到敦煌,从大同到洛 阳,再从陕北到四川,近千年锤凿 撞击石头的声音记录着历代人们对 于事奉“佛祖”的虔诚之“心”。 对宗教的热情与迷狂成为佛造 像背后的内在动力。佛像的表情可 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忘我的态度与痴 迷的“心性”,人们创造出神圣端庄 而且威严的佛像端坐于高高的莲花 座上,以使自己在下面顶礼膜拜, 它似一道希望引导人们去憧憬美好 的未来生活。云岗石窟第十八窟东 壁弟子像的面容上就显示出当时人 们这种无比虔诚的“心性”,该佛像 双目微闭,面含极端满足与享受的 笑容,似在心里悟到了最妙的佛理, 又似正在聆听着界外的佛音,粗糙 的石材和简练的手法雕刻出几块干 净的大面,夸张而写意的形象使雕 像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更加吸引 人们去遐想那佛界的胜境。佛造像 以一张张自我满足且神态怡然的表 情从视觉上诱惑着多灾多难的世俗 民众,使他们不惜以“卖儿贴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chen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