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
辛词的风格 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越、妩媚,兼而有之。 早年、晚年的作品,虽都表现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但前期词多些昂扬、激愤,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张翰:弃官归隐? *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听取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七八个星天外, 稻花香里说丰年, 了却君王天下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 导 入 设 计 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作 者 简 介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 作背 景 具 体鉴 赏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上片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作者用了哪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2、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引 问 讨论一: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哪些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上片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作者用了哪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景 千里楚天 无际秋水 远山连绵 楼头落日 断鸿哀鸣 苍凉 壮阔 行 看了吴钩、拍便栏杆 景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千里楚天、无际秋水、连绵远山、楼头落日、断鸿哀鸣 行 看、拍、会、登 情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愁怨愤 讨论二: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作者对这些人物持什么态度?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感叹时光 休说 羞见 赞赏 可惜 正例 反例 尽心为国,壮心不改 壮志难酬,时光易逝 典 托 典 言 志 张翰:弃官归隐? 刘备:雄才大略 许汜:谋取私利 桓温:感叹时光 志 意 尽心为国,壮心不改 叹 壮志难酬,时光易逝 这首词,是辛弃疾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主 旨概 括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1)理解典故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金救国的热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愤慨。 1、本课用了几个典故? 2、这些典故中分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备考策略讲座.pptx VIP
- TB_10414-2018_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ocx
- 草堂居士:《赌经》.docx VIP
- (高清版)DB34∕T 4910-2024 康养旅游气象指数等级划分.pdf VIP
- 膀胱炎病历模板(2020年-2021年).pdf VIP
- 命运交响曲钢琴谱.doc VIP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 VIP
- 对甲基苯磺酸镉的结构及催化性能研究.docx
- 2025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英语最后一卷(二)(含答案).pdf VIP
- 殡仪馆员工服务规范及奖惩制度.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