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封贡体系和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中国外交 东亚封贡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中西方国际关系观念比较 欧洲政治上的权力分散——均势外交。各国主权平等和法律平等的概念成为国际法和外交的基础;美国在世界各地传播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中国几千年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中国皇帝君临天下,华夷秩序视为自然秩序。中国的目标不是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欢迎他们前来学习。中国仅将注意力放在驾驭近邻的蛮夷上。对作为远方夷人的欧洲人中国皇帝认为试图对他们施加影响是不现实的,中国始终保持居高临下的疏远。 欧洲土地贫瘠,地形开阔;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封闭,部分决定了两者对外方式的迥异:前者穷则思变、冒险、海外殖民、侵略扩张,后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攘外必先安内 中国人极少漂洋过海,而是固守其辽阔的陆地板块。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附关系上”,而海洋却使人“跳出狭隘思维和行动的禁锢”:“亚洲国家宏大的政治结构缺乏挣脱陆地束缚、走向海洋的能力,尽管它们自己濒临大海,比如中国。在它们眼里,海洋意味着极限,意味着陆地的终结。西方人则漂洋过海,把贸易触角伸向全世界,到处传播其价值观。 中国辽阔的边疆和松弛的武备特别有利于游牧和半游牧的蛮夷袭扰,但入主中原的蛮夷统治者往往很快被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同化。征服者反被征服。 中原王朝之所以无力征服四邻,盖其统治人口主要由固守乡土的农民组成。统治阶层的精英不是靠作战英勇封官加爵,而是靠熟谙儒家经典升官发财。战国、秦朝时期的尚武精神自西汉以后荡然无存。从此中国边患无穷,到近代不仅陆地边疆而且海疆同时告急。 中国对付蛮夷的手段:怀柔(册封、通商)、羁縻(以夷制夷)、偶尔的军事打击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高效统治的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摘自基辛格《论中国》) 从郑和下西洋、马噶尔尼访华看东亚朝贡体系 郑和远洋船队,“ 维绡挂席际天而行”,“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跨南海,渡印度洋,遍访亚非大陆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六、七次都曾远航非洲东海岸,直接访问了摩加迪沙、布拉瓦、马林迪等城邦。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7 月25 日,马嘎尔尼率领着由 正式成员,士兵、水手及工役人员组成的七百余人的庞大 访华使团,在历经十个月的艰苦航行后到达大沽口岸。由 于使团以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而来,清朝政府规定了 欢迎和优恤的接待方针,乾隆帝命长芦盐政徵瑞作为钦差 大臣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由保定至天津接待。 接待后送给使团丰富的米面等生活物资。英使递送了礼品和礼品说明。礼品包括(一)代表天文学和地理学最 高成果的天体运行仪(它代表了宇宙)和地球仪(它上面标有 地球各大洲,海洋和岛屿的分布情况)。(二)各种类型的先 进武器: 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枪。( 三) 工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最新发明: 蒸气机、棉纺机、梳理 机、织布机。( 四) 其他物品,如赫歇耳望远镜、秒表、 韦奇伍德瓷器、帕克透镜、布料等等。 这些均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英国足以借此机会向中国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达到的成就。但是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高低,判定民族的命运,尤其是科学知识”。当使团到达北京时乾隆已去避暑山庄,为了去谒见乾隆徵瑞多次和马噶尔尼探讨礼仪问题。然而,对“三跪九叩”之礼,英国人认为这是屈从,拒不接受,这是交涉的冲突之一。然而马噶尔尼还是完成了对乾隆皇帝的觐见。但是当马噶尔尼提交的信中提出六点要求时,乾隆在回信中一一驳回。 一、英方要求派遣使臣常驻北京。中方回答:“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二、英方要求来浙江、宁波、珠山天津等处登岸贸易。中方答复:“所有尔使臣肯请向宁波、珠山、及直隶天津地方泊货贸易之处皆不可行”; 三、英方要求在北京设立洋行。中方答复:“京城为万方供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 四、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XX区大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方案.pdf
- 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pptx
- 【2025年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模拟考试题含答案(满分必刷).docx VIP
- 超星尔雅学习通《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年产44万吨苯浮阀精馏塔设计.doc
- (四篇)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知识竞赛测试题库详细版 .pdf VIP
- 2025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题(附答案)(1).docx VIP
- 七三运动会报名表.docx VIP
- 人教版正比例函数.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