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良姜
高良姜,又名南姜、蜜姜,姜科植物,主要产于广东、广西,野生于荒坡灌
丛或疏林中,或栽培。高良姜入药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主要治疗脘
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一、形态特征
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
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
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
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
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
先端不规则3 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
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
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 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 个合生的
圆柱形蜜腺,柱头2 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 m,被绒毛,熟时橙
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 月,果期8-11 月。
二、基本介绍
1、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
洗净,切段,晒干。
2、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
① 《别录》:大温。
② 《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①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 《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 钱;或入丸、散。
4、产地分布
产广东、广西;野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5、炮制
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 《纲目》: “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
土炒过入药用者。”
6、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三、选购鉴别
1、真假鉴别
①真品高良姜
外观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直径在 1~1.5厘米,节间长约0.2~1
厘米,表面有细密的纵皱纹及波状环节,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表面为暗红
棕色;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辣。还可用简单的化学测试法:a.用其醇提取物
加温观其颜色,真品呈黄绿色。b.用三氯化铝做荧光反应,亦呈黄绿色。c.做香
草酸浓硫酸反应,呈浅紫红色。
②伪品益智干燥根茎
外观与真品相似,但个儿较大,直径在 1.5~3厘米之间,节间长1~3厘米,
表面无纵皱纹及细根残痕,为红棕色至棕褐色;闻之气微,略有香味,但不及真
品味窜芳香,口尝辛辣味亦不及真品。经化学测试,其醇提取物加温后呈浅黄绿
色,荧光反应呈棕色,浓硫酸反应无色。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高良姜100%煎液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各类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而伪品益智虽与高良姜为同科植物,但不具备真品的各项功效,故不可代替高良
姜药用。
2、选购技巧
高良姜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
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 根
痕。高良姜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
散有维管束点痕。高良姜气香,味辛辣。高良姜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
辣得为佳。
3、保存方式
放置阴凉干燥处即可。
四、功效作用
1、功能主治
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
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 《别录》: “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 《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
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 《本草拾遗》: “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 《日华子本草》: “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 《本草图经》: “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
逡巡即瘥;若 (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 《珍珠囊》: “温通脾胃。”
⑦ 《滇南本草》: “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