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兰河传》――生活狂欢剧.doc
《呼兰河传》――生活狂欢剧
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名篇之一,它的文体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散文,诗化小说,自传体等,研究者们的纷争,终未能尘埃落定。笔者认为本文也可以解读为一部生活狂欢剧,并试图对文本进行提炼和解读构建,通过在舞台场景,生活狂欢,庙会狂欢及死亡话语来论述文本中的狂欢节元素,探究除旧迎新这一狂欢节主题。
关键词:舞台;狂欢;除旧迎新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06-01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方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是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也可以这样说:在狂欢节上生活本身在演出,这是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既没有任何戏剧艺术特点的演出,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形式。
呼兰河城,中国东北的一个边陲小镇。在这里,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的方式得来。在这样一个物质匮乏,思想蒙昧的小镇,作者用她柔美优雅,幽默诙谐及深情暗藏的笔触写就了一幕生活即狂欢,狂欢即生活的狂欢剧。
一、舞台及其背景
中国多阡陌,家家户户通过道路紧紧相连,西方式的广场被更为巨大的“广场”所取代,在《呼兰河传》中则幻化为呼兰河城的所有存在,作者自小习画,美术的技法在《呼兰河传》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是凭着画家的触觉,将存在于脑子的里狂欢意象形象化,实现了戏剧的文本化。《呼兰河传》摒弃了时间这条线索,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我”家,从街头到巷尾,以“我”家为中心,从远到近,以空间为轴,围绕呼兰河城内场景的不断更迭,构建了呼兰河城这一个具备广场意识的大舞台。作者采用了非传统的出场方式,在“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的场景描写中,舞台人物相续粉墨登场,卖馒头的老头,步履维艰的风趣描写,馒头被偷时,“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的话语开场,暗示了这部舞台剧的诙谐基调。
二、生活狂欢
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笑是包罗万象的,它针对一切事物和人(包括狂欢节参加者),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可笑的,都可以从笑的角度,从它可笑的相对性来感受和理解的。解读文本狂欢性,需要从可笑性入手,呼兰河人为我们演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方面的可笑性。在这里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儿童视角,“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呼兰河传》,经由儿童视角,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予以加工,不对所述内容的矛盾性妄加评论,如涓涓溪水般,缓缓道来。儿童视角决定了文本的真实性及其叙述权力的特殊性。
呼兰河人是贫瘠的,然而他们的生活似乎并不痛苦沉闷,呼兰河冬日严寒而又漫长难耐,不管是晴天雨天,大泥坑从不会让人们失望,总会淹点或是陷点什么。“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大泥坑成了呼兰河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满足了谈资,“便宜”肉的愿望,还能扯上龙王爷,图得一时口快,甚至雨天过大泥坑成了奋斗和勇气的象征,“奋斗”的情景活灵活现,挑战成功的成就感,公鸡斗败的挫折感,对手却是一个大泥坑。许多不符合人们惯性思维的场景,重叠在天真单纯的儿童话语里,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这就是呼延河人的日常生活,其可笑性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仿佛生活就是一场亘古不变的狂欢表演。
三、庙会狂欢
赵世瑜在《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一文中,将中国传统的庙会的特征归结为“原始性、全民性和反规范性。”这在《呼兰河传》的文本中也得到体现,“一年没有什么别的好看,就这一场大戏还能够轻易地放过吗?所以无论看不看,戏台底下是不能不来。”河岸沙滩成为了巴赫金眼中的广场,而狂欢节叙事中的咒骂和嬉笑在这里也得到了表达,“这来在戏台下看戏的,不料自己竟演起戏来,于是人们一窝蜂似的,都聚在这个真打真骂的活戏的方面来了。也有一些流氓混子之类,故意地叫着好,惹得全场的人哄哄大笑”。庙会狂欢并不没有轻易结束,“妇女无限制地或较少限制地参加庙会及娱神活动,是庙会狂欢反规范性的突出表现。”
此外,与庙会相关的还有请大神,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节庆活动。呼兰河人,虽也有庙会,也会在庙会祈愿,却对神灵又是抱着戏谑的心态。“人们又都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