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名的性别差异.doc
人名的性别差异
从古自今,中华民族对取名就独有讲究。“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成虫”的说法虽说有些夸张,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积淀出独树一帜的取名文化传统。而男女性别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区别,又给人名这个文化事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差异。
一、“姓”的来历
“姓”字由“女”和“生”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由此可见,它的本义为“生”。而女旁正昭示出姓的来源。据考证:汉语中较为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旁。相传上古八大姓“姜、娲、姒、赢、姚、?k、姑”或以女旁,或含女字,决非偶然。这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生来就是母系氏族的成员,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至今《百家姓》中仍有“姚、娄、姬、茹”的姓被沿用。
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姓氏成了男性的专权。部落间的合并,少数部落首领成了奴役俘虏以及氏族内部其他成员的贵族,连氏族名称也被他们独享了。上古有一段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但为了使“同姓不婚”的禁忌不被破坏,女子可以称姓。这样,姓就成了女子专用的代号。
封建时代,男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男性作为一家之长,子女取姓都得随父,女性取姓“在家随父,出嫁从夫。”“仪礼”中的六礼,第一是用雁,即男方带着雁做见面礼去访问。第二是纳采,即与女方男性家长谈得投机后送上聘礼。第三才是问名,男家询问女名。可见女方名字对男方来说,是不太重要的。接下来是纳吉,即奉上正式的聘礼。然后是请期,商量出嫁后,闺名留在娘家使用,在夫家只公开姓,将姓当作名来用。汉代以后姓氏不分,直至今日。有些地区出嫁的女人仍称陈氏、张氏等,所生子女均随夫姓。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女子婚后改随夫姓的习俗,至今仍有保留。如日本著名女排运动员江上由美婚后改名为丸山由美,连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不例外。以《三国》为例:已婚女子皆称某人某妻、某人某母,如:孔明妻黄氏、曹操妻卞氏,如果其子成名,则以儿子姓名为称,如“刘宗母蔡氏”等。“这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达两千多年之久。”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社交场合中的“某夫人”、“某太太”,实际上还是随夫姓的一种延续。从没有“某丈夫”、“某老公”的说法。由此,我们从“姓”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到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二、“名”的来历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可以从汉字“名”字本身推知其最初含义。“名”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人们的交往中,白天可以通过相貌,声音等特征相互识别,但到了晚上,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认识对方了。据研究: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正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比如:黄帝、鲧、伏羲、尧、舜、神农氏、大禹等。
当然,取名的方式也有一个过程,为了能区分彼此,人类早期只是用每个人身上的特征来作为名字。比如:大个子、二麻子、三黑子、小矮子等,也可以取动物的名称,甚至是婴儿落地时的重量。鲁迅在小说《风波》里就有“九斤老太”、儿子“七斤”、孙女“六斤”的人物名字,这也许是古代取名的遗风吧。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又演变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已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三、女性取名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女子不仅不能讲究起名的艺术,而且多数人连起名的权利都没有,在家用小名称呼,婚后往往就在丈夫的姓或父亲的姓后加个“氏”字,作为她的终身代号。仅以《三国》为例,共出现人物298名,其中有25名女性,在这25名女性中,共有2名女性有名:蔡琰即蔡文姬,蔡伯楷之女,另一位貂禅、即王允的歌妓、吕布之妻,这两位女子皆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余的女子或称某夫人、某太后、某母,更多的是父姓后加个“氏”字。如:甘夫人、姜叙母、郭妻、何太后、胡氏等。一般的老百姓家更简单,未出嫁时。依行第称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或大姐、二姐、三姐。出嫁后依夫行第称大嫂、二嫂,年长后称大娘、二娘等等。
随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女性也开始和男性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大多数女性取名仍旧受到古代妇女取名模式的影响,喜用“娇、柔、小、巧、香、甜、怡、悦”之字,甚至有“盼弟、招弟、来弟”等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名字。
女名的命名特征表现在取名用字时,对某类字特别侧重。女名用字的特点可细分为如下几类:
1、多用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