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性 兽性 魔性 佛性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人性、兽性、魔性、佛性角度分析《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指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四性”有机结合,在一定情理、环境中展示各自的对立性、复杂性、流动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贴进生活。
关键词: 《西游记》 人物形象 结合角度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亦妖、亦仙、亦人、亦兽。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人性、兽性、魔性、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特,迥然有别其他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之同类神魔小说如《封神榜》,尽管也体现将神魔人性化,但没有像《西游记》所刻画人物形象细腻逼真、出神入化,塑造一群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
一
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自觉将神魔人物放在人、兽、魔、神、佛中综合考察,凸显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性格特征总是有意识地带有人、兽、魔、神、佛的特点。
孙悟空是只猴子,却有七十二般变化(神性)。被唐僧救出五指山后,“赤条条拐步而行”,带有猴性行走特征。保唐僧取经路上,第一件事是谋取虎皮遮羞,又穿上唐僧的衣服,这种行为潜意识里流露出人性知羞耻特点。在他言行举止不时地表现了猴性机敏好动和人性诙谐幽默结合特点。如在观音院里撞钟,或紧或慢,撞了许久,直撞得寺庙大小和尚都出来围观。而且戏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猪八戒是银河天蓬元帅出身,被贬下界,投错胎,为妖为魔,也吃人,具有魔性。他外形似猪,个性中有猪的懒、馋特点,也有老实憨厚的一面,而他身上又最集中了“好色”、“贪财”、“重利”、“畏事”等人性中的弱点。
小说中主要人物唯一是人,便是唐僧,身上固然体现人性许多特点,可他是如来佛祖二徒弟金蝉子转世,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历经多劫,从小就做和尚,并且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一心秉善,劝善止恶,不被名利、美色引诱,一心一意取经。他的一切言行举止无不受佛家教义支配,待人温良、宽厚,对自己徒弟也是如此。在取经路上,悟空、八戒时时拿师傅“开涮”一番,不满唐僧,便直接溢于言行,徒有师徒之义,而无师徒之礼。例如第37回鬼王夜谒唐僧情节里,唐僧被鬼魂惊醒,忙唤徒弟,惊扰了八戒美梦,八戒醒来就说:“甚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做和尚,如今又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做甚?”夹枪带棒说落一通。唐僧也无言回应,小说中唐僧除了不会神通,以及带点凡人的弱点,我看唐僧其实与佛无二,是具有佛心人性的高僧。
二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简单将人性、魔性、佛性等简单组合,而是体现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在矛盾对立中,展现人物特有审美效应,因此品味人物不能简单地标签,而需细细推敲。
唐僧因为是人,人性中弱点也在他身上得到体现,今天人们一说起唐僧便有胆小、迂腐之感,甚至成为令人头疼的“上司”的代名词,像一些上司自己无能,又总处处牵制别人。在小说中,他时时落泪,一路撒泪到西天,为口渴肚饥而落泪,为路途艰险而落泪,为身陷魔掌而落泪,为何时报王恩而落泪,确实算不上坚强的人,但他最终未停止取经的步伐,笃志不移,西行取经。若真是胆小之徒,恐怕早已逃之夭夭,寻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了。
说他迂腐,确实,每每不听悟空之言,落入魔掌之手。若不是悟空等竭尽全力营救,早已命丧妖怪腹中了。他两次驱逐悟空,被人们指责是“迂”到极点。金圣叹老先生在第一次驱逐悟空时说他“糊涂”,第二次则干脆骂他“甚是腐气,可厌,可厌”。实际上师徒矛盾最根本在于唐僧一向秉诚的教义是“千百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而悟空“有恶必除,除恶必尽”。所以对悟空乱诛草寇,乱伤生灵行为自然极为不满。最后为驱逐惩罚悟空不得不念起“咒”来,他并不是动不动对悟空念咒,取经路上十四载,历经多劫,念“咒”也是廖廖几次,第一次是“试”,看这咒灵不灵,第二三次才是为管束悟空而念“咒”,其他两次是为了辨妖驱魔,不得不念。而在驱逐的过程中,唐僧表现得相当忍耐克制,而不是草率过程。例如因看不透尸魔使诈法,又是“一而再,再而三”,加上八戒挑唆,相信八戒之言,才决心逐悟空。而在第二次逐悟空时,悟空又忘了“前科”,不听劝阻,乱诛草寇,唐僧掩尸祷告,悟空气不过唐僧最后一句话:“冤有头,债有主,寻仇找悟空。”马上跳起来,也祷告起来,言语尖酸、刻薄、愤懑,气得唐僧也只是“念嗔”上马,直到悟空骗杀曾经盛情款待他们的贼父之子,又故意将人头送与唐僧,此时唐僧才下了决心驱逐悟空。秉公而论,这次悟空的做法确实目无尊师,行为太过偏激,唐僧在义愤中逐悟空在情理之中,而且佛家时时告诫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悟空的“有恶必除”的行为自然与这佛理相悖。唐僧对悟空相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