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语言 解读泥土凝聚的艺术.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居文化/居文化/ CHINACHINA HOMESHOMES 有了茶,茶具便应运而 生。于是,在我们的居住生活 里多了一件可以观赏,又可以 品味的艺术品——茶具。到了 今天,一套茶具与居室空间的 组合就是一种文化。在品味的 同时,我们可以联想,从烧炭 到今天的电磁炉,这是一种进 步,而喝茶,又是一种回归。 茶具文化是中国茶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代茶 具,其品种之丰富堪称世界无 双。有茶碗、茶杯、茶盅、茶 盏、茶壶、茶匙等。按质地可 分成瓷、陶、玉、石等。按制 作工艺或窑口分则更多,光 表面薄薄的一层釉彩就有几十 种。 正是因为对茶文化的热 爱,茶具收藏才渐渐成为时尚 和热门。茶具收藏自古就有, 既能实现泡茶的功能,又能作 为家居装饰,同时还具有一定 的增值空间,在经济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许多茶友都愿意收 藏几件自己喜欢的茶具。 70 TEA SET 茶茶具的语言具的语言 解读泥土凝聚的艺术 文/辛迪 编辑/Cindy 摄影/马岩岩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文/辛迪 编辑/Cindy 摄影/马岩岩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71 居文化/ CHINA HOMES TEA SET 茶具的演变史 从复杂到简单 “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可见,茶与居住有着密切 的关系。一套精美的茶具往往可以点缀我们的居室,浓浓的茶香 让人感觉清爽。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 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 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72 古代文人墨客与“茶灶”相傍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朝 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 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 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 船,整天只是 “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 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 “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 “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 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 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 书,还是下棋,都与 “茶灶”相傍,又见茶 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 “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 《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 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 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 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 青花瓷茶具产生于元代中后期 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 “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 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用小火烘 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 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 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 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 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