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君子之风.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 君子之风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 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注】 《集释》李光地[论语札记]:喜怒哀乐,圣与人同。当其喜,则温之气形;当其怒,则威之气形;及乎喜怒未发,则恭之意常在也。 【记】 这仍然是A≠A±(“ 中庸”)的“ 度”,即今日所谓善于掌握分寸。这当然难。但不仅为人、做事、制礼、作乐,而且整个中国文化(包括医、农、兵、艺等等)最讲究的,正是这个分寸感。它完全来自经验的历史积累,中国之所以重历史、重经验与强调这个“中庸”、适度攸关。此貌似玄秘,实仍极平实,只是难于掌握和达到罢了。实用理性之艰难,在此。 开头三句,分别集自《易经》和《论语》:“进退存亡”,即《易经·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行藏用舍”,典出《论语·述而》,孔子对其弟子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小人请学樊须稼”,也出自《论语》,据《子路》篇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名须),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孔子不满意地说:“小人哉,樊须也。”辛弃疾集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当知道,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留就留,该去就去。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退隐。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我要象樊须那样,学种庄稼,退隐归田。表示决不与朝ting中的乞和派同流合污!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二句均出自《诗经》。《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王风·君了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作者用这两句现成诗句,进一步描绘自己怡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居住在用衡(横)木做门的简陋的房屋里,傍晚看牛羊成群地归来。 下片“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三句分别来自《论语》、《孟子》、《礼记》。《论语·卫灵公》说,卫灵公问孔子如何打仗,孔子回答说:“军旅之事,我没学过。”第二天便匆匆离开卫国。《孟子·万章上》说:孔子离开卫国后,“遭宋桓司马”。孔子在宋国的大树下,同弟子们演习周礼,司马桓魋闻讯赶来,砍倒大树,要杀孔子,他慌忙逃走。《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说:“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作者用三个典故,比喻自己的遭遇。 “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二句均典出《论语》。《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讽刺子路跟着孔子到处奔走,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徒劳无益。《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你为什么到处奔走,岂不就是个好谄媚的人吗?)对他进行指责。在这里,作者用自我解嘲的口吻,结束了他的词篇。我用不着象孔子那样,终日惶惶不安地为大事操劳,学长沮、桀溺在这里好好种田吧。 稼轩作词,巧于用典,有明用、有暗用。这首词,共十句,句句用典,而且全部都明用,用得十分熨贴。全篇运笔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是引典入词的一个范例!( 君子之风 论语选读 2009年11月19日 商建飞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三.背诵重点章句。(基本要求: 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 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回 贤哉,回也 颜回有大志向,以胸怀天下为快乐。 朱熹在《论语集注》说“单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 弟子如此,老师呢? 老师: 安贫乐道 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不是君子? 患得患失的鄙夫 研讨孔子的“义利”观 子曰:忧道不忧贫 患得患失的鄙孔子所最关注者唯一事:培育高于物欲需求的高贵人性。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应该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志士仁人绝不因为苟且偷生而损害仁道、仁德和仁义。“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