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中的流行音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电影中的流行音乐.doc

早期电影中的流行音乐   大上海,初试啼声!      三四十年代,都市文明中心,在上海;电影公司的集中地,在上海;电影与流行音乐的第一次辉煌,还是在上海。那时,它叫东方巴黎。南京路上,电影院栉次鳞比,联华、天一、明星等大的影业公司几乎搜罗了中国所有的电影人才,有投资影业的大亨,有费穆、蔡楚生等知名导演,还有灿如漫天烟花的明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大都会跳一支舞,就有可能踩掉阮玲玉的鞋跟!在流行音乐方面的繁荣,比起今天来也毫不逊色,如果放在世界范围来看,甚至令今人有些惭愧。那时的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流行音乐的中心,甚至可以与西方流行音乐的故乡新奥尔良媲美。解放前的老唱片基本都是法国百代唱片出品,在二十年代在上海市民中就有了不小的影响。《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由白话运动的先驱黎锦晖先生创作,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黎明晖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唱这首歌纯粹是为了支持父亲的“用歌声推广白话文”的事业。她梳着齐耳短发,形象清新可人。黎明晖当年有多红?她的儿子曾回忆道:“当时的上海,歌迷想寄信给妈妈,不用写地址不用写收信人,只要在信封上画个娃娃头的小姑娘,保证寄到。”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条件下,电影中的流行音乐在上海有了初试啼声。      1929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电影《野草闲花》,由“电影皇帝”金焰和影后阮玲玉主演,这个几乎是完全照搬《茶花女》情节的故事,现在大多数人之所以还会记住它,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开创了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从它开始,中国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影歌曲。《野草闲花》中的中国电影第一曲《寻兄词》由导演孙瑜自己作词,其弟孙成璧作曲。它的问世离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出现还有一年时间,虽然被配上音乐和歌曲,但仍没有对话和其他音响,当时的人称这样的电影为“无声对白配音歌唱影片”。和后来真正的有声片不同,《野草闲花》是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阮玲玉和金焰的歌声“夜色冷,寒鸦觅巢归。歌声声,我兄能听否?莽天涯,无家可归!” 无论是《野草闲花》还是《寻兄词》后来都很少被人提及。但是电影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种形势迅速被人认同,三四十年代的辉煌随之而来。   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先后上映,两部电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渔光曲》迅速流行,直至很多人为了听歌而跑去看电影。上座率连续爆满,分别创下连映60、80天的纪录,中国电影歌曲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老词、老曲、老声、老电影      那个时代的很多电影里的流行歌曲,现在听起来吱吱呀呀,残旧不堪,但是很多人却深深的着迷于此道,认为就是那些老电影、老歌、老调有说不出来的好听。甚至比后来者比如邓丽君翻唱的要好听。   可是那个时候的人,由谁会有邓丽君那末多的演唱技巧那末刻苦的声音训练呢?有谁会有王菲的制作班底呢?有谁能像现在的音乐人动不动就把交响乐拉来为流行音乐体亮音色呢?现在的人听《采槟榔》听《夜来香》多数都是后来人翻唱的吧,其实听听当初的电影原声也不错呢。听听那些老词老曲老声,简陋是简陋了点,但是别有一番滋味。事实上,那个年代在电影流行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多是今天都望尘莫及的。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树儿都已睡,只有那夜来香,吐露出芬芳”,一曲《夜来香》(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烘托出一派大都会的景象,这首蕴涵独特海派风情的《夜来香》,由著名音乐家黎锦光先生所创作。当时不但风靡了整个上海与华北,抗战后还流传到海外,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多达八十个版本以上。黎锦光是当时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音乐主任,并为上海新华电影厂写作电影歌曲,他是黎锦晖的弟弟。不必说它优美的旋律,单是它那情诗一般的语言就已经让人沉醉了吧。最早的一批流行音乐人,多是些白话文运动的领袖,流行音乐是他们推广白话的手段。如刘半农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和黎锦晖的《毛毛雨》。可见早期电影歌曲的词作者的文学功底是很高的。而且在上海诞生的中国流行音乐一开始就显露出明显的都市性和商业性,而电影也在三十年代1936--1937年迎来了商业电影的第一个高潮。自然的,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中的流行音乐是商业至上的。所以那时的词曲作者的目标是要雅俗共赏,写老百姓想听的歌。就像《夜上海的》(1946年影片《长相思》插曲)里唱的“一切都为了,衣食住行”。   那时的老曲是真正的土洋结合,对西方作曲方式的学习是总的方向。到了贺绿汀那一代音乐人,西洋技巧已经得到了很充分地运用。但是,三十年代是电影民族意识和民族审美蓬勃建构的时代,电影里的流行歌曲也在进行民族性的探索,资源就是来自于传统的民歌。事实上,如果不是对于传统民歌的借鉴,这样一个新鲜的事儿怎么会被中国大众如此迅速的接受呢。   那词那曲,后人也许可以模仿重现。可是那老声儿,再也没有啦。那是属于那个时代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