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间美术第十章 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间美术第十章 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

第十章 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 第一节 面具 一、面具的起源 原始巫术、丧葬、灵魂崇拜: 防止灵魂逃出 灵魂附着,就具有巫术的力量 商周时期就盛行傩祭活动。每年三次,分别是国傩、天子傩和乡人傩。中心人物是方相氏。 《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汉代画像石和漆棺上的方相氏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 二、面具的历史演变 1、汉代:方相氏和十二兽舞——宫廷傩祭 功能转变:傩祭——乐舞、百戏、战争 2、东晋朱伺、西魏韦孝宽的铁面具 《兰陵王入阵舞》(北齐高长恭) 日本宫廷雅乐对兰陵王入阵舞的保留 3、宋:受文学、杂剧、散乐、绘画影响,方相氏和十二兽消失,代之以将军、门神、钟馗、小妹等形象 有情节的傩舞表演,如《舞判》《哑杂剧》 面具此时:有儿童玩具、有挂于门楣驱邪消疫 宋代傩祭发生重大转折,面具造型发生重大变化: 1、杂剧的发展使傩祭形态由舞蹈向戏剧转变,面具形象由神鬼向世俗人物转变 2、多神崇拜使得傩祭鬼神发生转换。人物形象多而各个不同。 3、驱鬼逐疫的肃穆气氛减弱,融入欣赏和娱乐内容。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师公戏中土地公公 土族於兔--青海 安徽傩舞,《童子舞伞》 纳西族东巴舞 面具的品类与流传 贵州面具:彝族变人戏(撮寸己)面具;傩堂面具;地戏脸子 贵州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云南面具 1、彝族虎面具——虎图腾 2、傣族面具——孔雀公主与魔鬼,泼水节或賧佛时表演 3、景颇族——祭葬时使用,牛皮上挖两个孔 4、关索戏面具——纸壳糊制 5、吞口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 关索戏为歌颂蜀汉故事。同时也是驱疫逐鬼的形式。 关索戏 吞口 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 它是绘有狰狞怪兽的器物。怪兽绘太极八卦图,豹眼怒视,龇牙咧嘴,犬齿突出,血口洞开,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避邪救灾免疫。怪兽形象或烧制成瓦当用作屋檐口,或雕刻于石柱立在道旁,或彩绘于木瓢背面悬挂于门楣之上。市内某些地方,也有请巫师(或称道士)手绘于纸的吞口(口中横含短剑),挂在门楣上边的。 木瓢吞口 安顺地戏 地戏,民间称为“跳鬼”、“跳神”。因演出时不用戏台而在平地举行,由此得名。地戏流布于以贵州安顺地区为中心的十余个县、市的郊区和农村,故习惯上又称为安顺地戏。 地戏源于古代军队盛行的军傩活动,用于阵前驱疫逐邪。明代初年,中央王朝在滇黔战略要地设立屯堡,实行屯军屯田,使江南傩戏得以随屯军流入贵州,遂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至清代初期形成地戏。地戏最初只是在屯军及其后裔的屯堡人中流行,后逐渐传入附近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村寨,成为一种当地盛行并世代传承的祭祀风俗。    地戏一般每年举行两次。春节期间的演出叫“玩新春”,时间为20天左右,旨在驱鬼逐疫、禳灾纳吉。农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时节的演出称作“跳米花神”,时间为5天,目的在于祭奠先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