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字街头》――知识青年的乐与路.doc
《十字街头》――知识青年的乐与路
摘要:沈西苓的《十字街头》是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倾向的杰出代表。影片中的情节设计、矛盾冲突都充分彰显了其脱胎于“影戏”的影像传统。影片中有关旧上海的浮光掠影,再现了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喜怒哀乐,由此延展出各色人物不同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十字街头》;沈西苓;影戏;知识青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29-01
在《神女》、《马路天使》各领风骚的三十年代中国影坛,《十字街头》显然不是一部最杰出的作品。但影片对知识青年生活方式和前途出路的深沉思考,以及青年观众对影片中所描绘的美好爱情的向往,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影片中的接吻戏让彼时的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此时的观众讶异不已。尤其是那个英年早逝的导演沈西苓,更为《十字街头》的不可复制性添上了令人唏嘘的注脚。
一、给电影加点“戏”
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与“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并没有完全割裂。《十字街头》中白杨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其做作的表演,尚未脱离戏剧舞台的痕迹。即便是赵丹,也比不上他在《马路天使》中的质朴与自然。而导演沈西苓,既是电影艺术家,也是戏剧艺术家。在《十字街头》这部代表了他电影生涯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中,明显流露出他来自戏剧舞台的美学经验。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十字街头》也是以戏剧冲突作为叙事基础的。老赵、大刘、阿唐和小徐这四个大学毕业生,有文化、有理想,可是他们赶上了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年代,注定生不逢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催化出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大刘选择了抗战,小徐选择了死亡,老赵和阿唐在经历了求职、失业以后,同样选择了不屈与抗争。强烈的社会冲突衍生了知识青年的苦闷与无奈,就连老赵和杨小姐的爱情,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铩羽而归,化为老赵的一句慨叹――生活都顾不到,谈什么恋爱呢?
老赵和杨小姐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极富戏剧性。前后楼的居住环境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这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爱情模式后来成为许多香港电影、电视剧最常用到的操作手法。当然,这里的“冤家”明显是爱情故事里的“欢喜冤家”。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同一屋檐下却不碰面的情境设置为这出爱情大戏增添了笑料和戏剧性。于是,电车上的擦肩而过与怦然心动,也只能演变为这一对男女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如果没有那次奇妙的采访之行,按照老赵欲言又止、杨小姐欲说还休的劲儿,他们爱情世界里那层薄薄的窗户纸也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
中国戏曲艺术素来注重“奇”、“巧”,以此为标准来设置吸引观众的情节。这一传统在“影戏”电影中一脉相承。当《十字街头》里阿唐说出“找那个女人去”时,老赵的回应是“哪有那么巧的事”。无巧不成书。小说、戏剧里引人入胜的桥段,在影像中自是不例外。老赵和杨小姐不仅很“巧”地遇上了,老赵和阿唐还很“巧”地成为救美的英雄。这类英雄救美的套路虽然有恶俗之嫌,但在男女相见的戏码中却屡试不爽、屡建奇功。于老赵而言,要采访的纱厂的工作人员正好是电车上偶遇的姑娘,这种巧合实在是美事一桩。而这一见倾心的姑娘,居然又是不断交恶的后楼房客,这种巧合又未免太让人尴尬。于杨小姐而言,那些咒骂、斗嘴的纸条,那件猪猡衬衫的恶作剧,日后居然也成为甜蜜回忆的见证。戏剧性的开始,戏剧性的相遇,爱情就这样在偶遇的心动和白天黑夜的交锋中滋生。杨小姐在窗边的那场关于花园幽会的奇想,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这场好莱坞式的梦会,将影片的喜剧情境推向极致,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老赵和杨小姐的相遇不仅捅破了他俩爱情的那层窗户纸,也促成了老赵砸烂板壁的冲动。砸板的瞬间,整部片子的情绪都激昂起来,甜蜜的拥吻也显得水到渠成。影片中这对青年男女的一板之隔延续到《向左走向右走》里的一墙之隔、《洞》里的一层之隔、《芳芳》中的一镜之隔,然后总有些契机如地震、洞穿、破镜等让这些隔断不再,心与心顺利交汇。谁能想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竟成为这些富有戏剧性的隔断场景的鼻祖?当我们为芳芳打碎镜子的举动激动、叫好时,不要忘了把掌声送给七十年前的《十字街头》和沈西苓。
二、被遗忘和被改写的城市
关于上海的文字描述很多,关于上海的影像表现也很多。上海在张爱玲的笔下婉约华美,摇曳生姿,在王安忆的笔下繁华落尽,悲欢无处;上海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面是夜夜笙歌的十里洋场,在《上海滩》、《马永贞》里面是血雨腥风的帮派争斗,在《半生缘》、《倾城之恋》里面是缠绵悱恻的男女情思……于是我们对上海的印象跟百乐门的歌舞连在一起,跟杜月笙们的打手连在一起,跟白流苏王佳芝们的旗袍连在一起。我们渐渐忘却了那个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忘却了杨树浦的包身工,忘却了垃圾堆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