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与一座孔子语录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老人与一座孔子语录园.doc

一位老人与一座孔子语录园   近日,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的一座孔子语录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园主人张济民说:“我建孔子语录园就是要传承孔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   张济民,今年91岁,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雄心,老人要建语录园      1990年,70岁的张济民光荣退休。退休后,他精读了《论语》,全面系统地研究孔子思想,积极探讨孔子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关系,著有《孔子中医观》《孔子与中医养生》等多篇学术论文。   2000年初春,张济民回到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张济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的革命老区,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各种疑难杂症。张济民走村串户,为数十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发现不少老年人丢掉了传统文化,沉迷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少年轻人信仰丧失,拜金主义严重,竟不知道孔子是谁;大多数村干部没读过《论语》,对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一无所知:村里没有村规民约,民风不清……“这是一种悲哀,是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传承的断裂!”张济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言自语道:“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难治愈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迫在眉睫。”他决心发挥余热,在家乡建一座孔子语录园,以传承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倡导“仁”、“礼”,净化村风民风,给后人留下一笔永久性的精神财富。   次日一大早,张济民急匆匆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说出自己要建孔子语录园的想法。书记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大加赞赏,当即表态:村里将在用地、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方便和支持。可书记担心张济民年事已高,精力也跟不上,再就是建语录园需大笔投资,而村里却爱莫能助。张济民说,自己身板硬朗,有生之年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留一笔精神财富,至于资金他自有办法解决。   回到南京后,张济民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满脑子盘算着语录园的框架和蓝图。“孩子爸,看来南京留不住你了,家乡有你的牵挂,我们就回去居住吧!”老伴看出了他的心事安慰道,“不管遇到风还是雨,我陪着你!”   2000年3月,张济民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开始了他的夕阳创业计划。      战略,开个门诊圆那梦      张济民回乡安置好家人后,便带上干粮走南闯北开始了筹建孔子语录园的可行性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他收集了数百份信息资料。据专家评估,建一座语录园(含附属生态园)至少需投资200万元,且免费参观无收益,每年还需贴补不少的维护保养费。200万元,这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儿子极力反对,老伴也打起退堂鼓,劝他死了这条心。张济民沉着脸,一言不发。他知道,建语录园的成败关键在于资金,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其他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接下来的日子,家人再也没有听到老人提及“语录园”三个字。张济民每天按部就班地跑步、下棋、逗鸟、绘画,悠闲自乐。家人以为他放弃了筹建语录园的计划,不禁暗暗自喜。   1个月后,张济民从银行取出10万元稿费积蓄,说要建一幢中医门诊楼。“老爷子开明,开个专家诊所既可解除病人痛苦,又可增加家庭收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晚辈们个个拍手称快,纷纷加入筹建中医门诊楼的行列。张济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民工一起挥锹铲土,搬运砖块,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工地上。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一幢门诊楼拔地而起。2000年10月初,张济民中医专家门诊开诊。开诊1个月,生意红红火火,病员遍及如皋、海安等10多个县市,连上海、浙江、山东等地也有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家人细算了一笔账,1个月的门诊收入少说也有两万元。可所挣的钱全由老人一人独掌。“老爷子是貔貅,只进不出。”家人对他很有意见。“老头子,别固执了,你留钱做啥哩?”老伴在一旁咕哝着。面对家人的满腹牢骚,张济民冷冷地甩出一句:“钱要用在刀刃上!”   此后不久,待镇土管所送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镇砖瓦厂、水泥制品厂将一车车砖瓦、水泥板运至家门口时,张家人才意识到老爷子要建孔子语录园了。张济民见时机成熟,便向家人如实摊牌:“我开诊所就是要圆孔子语录园的梦啊。我开诊所一年挣20万,10年就是200万,靠我这把老骨头建个孔子语录园不成问题,要知道语录园是个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啊……”      战术,我要做当代愚公      建孔子语录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000年11月,在语录园开工奠基仪式上,张济民动情地说:“我要立愚公移山之志,做当代愚公,打一场持久战,建一座孔子语录园。我要做传承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的新愚公,挖‘山’不止,传承不息,让孔子的思想和文化代代传下去……”老人慷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