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VIP

(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

19.爱莲说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法指导 清除障碍,顺畅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 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今江西星子)太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说”:古代的重要文体有“铭”“说”“记”“书”“序”“表”“传”“散曲”“民歌”等。“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一般篇幅不长,往往言简意赅。《爱莲说》就是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对比、烘托、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牡丹来 莲,其中菊花属于 ,牡丹属于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古今异义 ①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栽种 ②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新鲜、鲜美 ③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应当 (2)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①不蔓不枝 原意:枝蔓,这里指 ;原意:枝节,这里指 。 ②香远益清 原意:距离长,这里指 ;原意:清澈,这里指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原意:远处,这里指 。 (3)将有“之”的句子分为两类 ①理解为“的”有: ②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富贵者也 E.花之君子者也 F.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G.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H.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翻译句子。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为: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为: 4. 背诵课文后默写句子。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莲虚心、刚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文意理解: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探究一:研读首段 1.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