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逸少遗殷浩书》背景及作者思想探究
《王逸少遗殷浩书》背景及作者思想探究[摘 要]在东晋朝廷偏安、内忧外患的政治条件下,东晋初年的文人书信体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作为东晋重要的士人代表,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关注其书法,而其文名尤其是书信体文的成就却为书名所掩,治世之才亦鲜为人关注。从《王逸少遗殷浩书》的成文背景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窥见其文才与治世思想,从而反映东晋历史条件下的文人心态,
[关键词]王羲之;殷浩;文才;治世之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71-05
东晋时期,内乱构筑,外扰频仍。政局多变。士人们体味到江山沦丧之痛。于是文土新亭相泣,志士请命北伐,这使得东晋初年的文人书信体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作为东晋重要的士人代表,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关注其书法,而文名却为书名所掩,治世之才亦鲜为人关注。宋人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就有如此观点。言王逸少在东晋时,“盖温太真、蔡谟、谢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其操履识见,议论闹卓,当世亦少其比。…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则一艺之工,为累大矣”。王应麟《困学纪闻》一三亦言日:“愚谓右军所长,不止翰墨。…言论风旨可著廊庙,江左第一流也,不可以艺掩其德,[曾子固]谓之一能,过矣”。亦见王羲之有努力世务的一面
《晋书》卷八○《王羲之传》中有一篇《又遗殷浩书》,是魏晋时期书信体文学中不可小觑的一篇,且具有东晋偏安政局下的文学时代典范性。高步瀛先生在他的《魏晋文举要》中收录此文为《王逸少遗殷浩书》,有详博严谨的注释,并评价此文:“论事洞中綮要,文亦雅饬。”若论晋之书信体文学,莫能忽略此文
清时张溥对于王羲之的书信亦多加赞叹,在《王右军集》中评价连同此文在内的书信曰:“此数札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非同平原《辨亡》、令生《论晋》,追览既往、奋其纵横也。”本文拟通过《王逸少遗殷浩书》一文来对他的文才与治世思想略作分析
一、成文背景及文章特点分析
(一)成文背景之疑
出生于仕官世家的王羲之,字逸少,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后职位多次调整。作为东晋世族门阀的后裔,出仕后的王羲之深存经邦济世思想,曾曲折从政31年。在任职期间,他清醒认识到现实世事,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人世经济之志向,曾对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依据《晋书“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诫之”。第二次是“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第三次是殷浩“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并且在第三次后,附有此文,称《又遗殷浩书》,似乎此书写于殷浩为姚襄所败之时
而依据《晋书-殷浩传》,殷浩与桓温确有不和,“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当时王羲之从大局出发。希望殷浩“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但殷浩未能接纳意见
此后记叙的殷浩北伐的情况中,殷浩曾“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以…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苟羡为督统…”,驻扎于寿阳,与姚襄虽心有不和,甚至“谋诛襄”,但仍然在进屯洛阳时任用姚襄,“使襄为前驱”。等到殷浩“既至许昌,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殷]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而[姚]襄反,[殷]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姚]襄所掠,士卒多亡叛”。北伐失败之后就有桓温闻其败,上疏罪浩之事,要如《晋书“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似乎有困难,可能性不大。故而,此书写作时间当不是殷浩为姚襄所败时
《资治通鉴“永和八年六月,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丁亥,战于颍水之诚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羲之遗浩书云云。”
因此,此书信应该是写于谢尚败后、殷浩屯寿春之时,“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当时姚襄尚未反(姚襄叛击败浩在永和九年十月),而不是《王羲之传》所谓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之时
(二)书信内容及特点简析
《魏晋文举要》中将全文作五部分。高步瀛先生总结五段内容分别为:“宜谋救败之道;柄政者往日之失:还守长江,以固根本,并图善政,为救败之计;论复谋再举之危,并明己不得不极言之故;因军兴而刑罚益峻,恐有叛乱之忧。”细细品读原文,可知高步瀛先生概括精准
第一部分,首先提及“知安西败丧”,表明本文写作时间在于安西将军谢尚为张遇所败之后,同时抒发了对于殷浩北伐失利的叹惋之情,认为应该认真反思失败的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