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叙事客观影响因素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实录》叙事客观影响因素探究

《清实录》叙事客观影响因素探究《清实录》叙事之所以基本上是客观的,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一,一手文书档案资料的全面搜集与审慎考订,是《清实录》反映清代社会发展本真面相的基本前提。其二,校对谨严、层层审核的纂修机制,减少了诸多包括史实、文字及删润不当之失。其三,惩处机制的严厉,极大地降低了《清实录》的失误发生率。其四,以史为鉴的资政需求,是纂修人员秉笔直书的有力依据与保障 [关键词]清代;《清实录》;史著编纂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151-04 杨立红(1974―),女,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历史文献。(安徽合肥 230038) 实录作为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国家事务的官修史料长编,首创于南朝梁。唐以降,纂修实录成为定制,历经宋、辽、金、元、明、清而不变。由于历时久远,明以前的实录已是凤毛麟角,《清实录》因此成为历代实录中保存最为良好、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清实录》作为清代皇帝为其父兄或前辈纂修的编年体巨著,与其他官修史书一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恶扬善、歌功颂德、曲笔逢迎之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史料价值。针对《清实录》的曲笔问题,笔者曾专文做过探讨,认为:“相对来说,前五朝实录改动较大,其他各朝改动较少,且多是些小修小改。从内容上讲,主要集中在开国历史、皇帝言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及镇压人民群众起义等几个方面,其他方面则少有改动或没有改动。”[1](P50)受诸多因素限制,就《清实录》的全部内容而言,叙事客观不失为其主流与重要品相 一、一手文书档案资料的搜集与考订 《清实录》所据史料的权威性决定其主流是客观真实的。在史料搜集方面,历朝皇帝都为纂修官提供了诸多便利。诚如雍正帝在为《圣祖实录》所作的序文中称:“践阼之初,即简命大臣等董率儒臣开馆纂修,发金匮之秘藏,稽纶言于政地。”[2](序)康熙帝在《世祖实录》序中亦称:“爰开史局,选辟儒臣,发秘府之藏,检诸司之牍。”[3](序)有了皇帝的谕令,纂修人员竭力搜罗秘府所藏的各种文书档案资料。据《宣宗实录》监修总裁官文庆等称:“臣等承命恭纂实录,仿例?编,凡朱批、红本、记注、阁薄、科钞、旗册,一事一言,靡不竭诚搜辑。”[4](下册,P702)对此,历朝实录监修总裁官在《进实录表》中亦有记述。如康熙朝重修《太宗实录》监修总裁官勒德洪称:“尽搜石室之缄,博讨琅函之帙。”[5](《进实录表》)《高宗实录》监修总裁官庆桂等言:“启批章百八十匮,按记注千五百编,遍搜官牒于政典之储,恭本御集为史法之祖。”[6](《进实录表》)《文宗实录》监修总裁官贾桢则陈:“探黄本于玑囊,萃丹毫于?府,出纳按钧枢之籍,动言厘记注之编,遍官牒于政典之储,恭本御集为史法之祖。”[7](《进实录表》)除上述资料外,《穆宗实录》的纂修人员甚至不遗余力地“旁采戎机于藩部”[8](《进实录表》)。可见,纂修官搜集的资料相当广泛,内阁、皇史?、国史馆及各部院衙门庋藏的档案、则例及皇帝的文集、御笔等,尽在其搜求范围之内。这些史料大都是清朝统治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约束、规范、信守、凭证和备忘的作用,基本是真实、可靠的。其中许多资料都秘藏宫中,一般官员及学者平时根本无权调阅。与私家撰述多依据个人所搜史料及亲身见闻相比,实录馆在史料搜集方面显然更加全面、权威、客观 对于所采史料,皇帝严格要求纂修人员必须进行审慎考订与选择。从雍乾时期由鄂尔泰等人纂修的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的《进实录表》中,可以清晰看出皇帝对史料来源的高度重视及纂修人员对史料搜罗、考证的一丝不苟。在《太祖实录#8226;进实录表》中,鄂尔泰等曰:“命臣鄂尔泰等虔开内府之函,慎检史?之帙,凡风土山川之未备,用竭搜罗,或臣僚姓氏之偶讹,重资考订,体归画一,历五载而竣功,文勿纷岐,殚众心以蒇事。”[9]在《太宗实录#8226;进实录表》中,又言:“命臣鄂尔泰等披图华省,给札内廷。防陶阴亥豕之偶讹,务齐点画。恐转注谐声之或阙,必辨形名。展黄帕而增各六卷,缮写进呈。臣等素乏三长,未娴五志。启藏书于芸阁,因文考义以从同。翻宝?于兰台,按字审音而弗爽。”[5]在《世祖实录#8226;进实录表》中,则称:“命臣鄂尔泰等分曹给札,近?开函。谨稽前后之文,参考异同之迹。谐声转注,求一定之指归。舆地官阶,溯当时之规制。远咨掌故,喜黎献之有征。近考遗闻,发丹书而可据。”[3]可见,为防鲁鱼亥豕之误,纂修人员对史料的字词文义及史实的甄核异常审慎。史料来源的权威性与史料辨析的严谨性,是《清实录》反映有清一代社会发展本真面相的基本前提 二、校对与审核的谨严 校对谨严、层层审核的纂修机制与修史态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实录所载内容的准确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