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眼中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

我眼中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葛罗米柯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任外长达二十七八年之久,有“苏联政坛不倒翁”之称。更有“恶搞者”,把莫里哀名剧《一仆二主》这四个字,改成“一仆六主”,“呈献”给葛翁。因为从事对苏工作的缘故,我有过不少机会解读他,听人讲起他,也曾多次对他进行过零距离观察 智慧过人才华横溢 1967年2月,我第一次到驻苏联使馆工作。此时,“文化大革命”大批判浪潮席卷全国,国内的“赫鲁晓夫”和苏联的“修正主义”首当其冲。中苏关系遭到严重恶化。两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已一两年了。双方只保持两(使)馆、三线――北京与莫斯科各开一班飞机、一趟国际列车、一条政府电话“热线”.两国贸易额只有一丁点儿,总共不过几百万瑞士法郎。中国使馆官员去苏联外交部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递交抗议照会,而且都用“最”、“最”、“最”强烈抗议的字眼,少一个“最”就觉得不够“解恨”。使馆人员一出门。就被苏方便衣紧紧盯梢。这种反常状况持续了好些年。我们几乎天天“关”在馆内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好些年没有机会见到苏联官员。不过有一天。突然来了个机会,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要举行记者会。使馆临时代办安致远同志,让我设法甩开便衣跟踪,到记者会现场去看一看,听一听。那一天,我头一回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葛罗米柯 40多年过去了,那次记者会的内容早已忘记了.但葛外长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他那时也就60岁左右.身穿黑色双排扣西服,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乍看起来,还真有点像美国的尼克松。记者会的会场很大.足有三四百平方米。但仍被四五百名记者挤得就像俄罗斯俗语所说的那样,“连一只苹果也难以掉进去”。在葛外长面前的小长方桌上,摆放着盛凉水的长颈玻璃瓶一个,小水杯一只,见不到一张小纸片 葛罗米柯一会儿谈论世界大势,一会儿推挡刁钻的问题,对答如流,滴水不漏。都两个小时过去了,他却毫无倦意,滔滔不绝。全场几乎人人都身离椅背,全神贯注地在听。讲到精彩之处,笑声阵阵,掌声雷动。葛罗米柯从30岁那年起,就得到斯大林的特别赏识,作为一名高级外交官在美国大显身手。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急才”更是一绝。我听着听着,心里不由得连连赞叹,葛外长果真名不虚传!次日,苏联《真理报》、《消息报》都用两个整版,刊登了葛罗米柯这次记者会的答问全文,我读后感到是篇绝妙的文章 1982年9月,我第二次到驻苏联使馆工作。此时,中苏关系已经不像从前绷得那样紧了,不过,双方依然没有什么来往。11月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十月革命节阅兵、观礼时,因偶感风寒而并发心肺等病,三天后就离世了。邓小平同志以此为契机.特地派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同志前往苏联吊唁,此举被史家称做“邓小平的对苏葬礼外交… 黄华外长在莫斯科见到了苏共中央新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与他进行友好交谈,并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主动约见葛罗米柯外长。在交谈中,这位苏联外长一开始就说:刚从安德罗波夫总书记那里来。他让正式转告中国领导人,努力改善苏中关系,是苏共新领导的主要外交方向之一。葛罗米柯依然回避中方当时最为关注的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但重申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意愿,并主张在一些具体领域恢复交往。中苏外长会见一结束,葛罗米柯就离开会见厅,走了不短的一段路,送黄华外长到电梯口,在这里还等了一两分钟,送中国贵宾上了电梯才离去。第二天,苏方一陪见人员对我说,葛外长此番“放下身段”“远”送中国贵宾.乃“空前之举”,可见他多么看重对华关系! 这次会晤虽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但其象征意义是明显的,标志着中苏间的政治气候从此开始缓慢地由“阴”转“多云”再转“晴”。中苏外长会见后.双方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 我作为驻苏联使馆官员,曾多次参加中国外交部负责官员与葛罗米柯外长的会见。当我第一次在会谈桌旁坐到葛罗米柯的斜对面时,最突出的感觉是.这位大人物显得特别威严。此时,葛先生已经70多岁了。但精神依然那么矍铄,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滔滔不绝。他总是从大处着眼,极少涉及琐事与细节。他说话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很少模棱两可,也不爱用外交辞令。在葛先生面前的桌面上,摆放的仍是凉水瓶一个.小水杯一只,见不到一张小纸片。、 . 不过,有一次却是例外。我从斜对面向葛外长那边瞅了过去,发现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张纸片。一种莫名的窃喜顿时袭上了心头:原来葛先生谈话也得用稿子!然而,当我再次向他那边使劲地望过去时,一下子就傻了眼,在那纸片上写着两个特大号俄文词,几乎占了全张纸的一大半。一个词是“裁军”,指的是在中苏边境地区降低双方的驻军水平;另一个则是“苏一中”,而且还是简写的。我不由得会心一笑,葛外长也够“吝啬”的,作为谈话的提示,在纸片上总共才写下了两个词,一个还是自创的缩写! 并非科班出身 “伴君”达十余载 葛罗米柯原本学的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