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流行文化及传受主体文化心理探微.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文化及传受主体文化心理探微

流行文化及传受主体文化心理探微【摘要】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更替与变迁体现着不同媒介环境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意识变迁的脉络。本文剖析当下的各种流行文化现象,以期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我们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心理 审美心理 受众本位      从传统的通俗文学读本、影视广告图像到当前网络博文、微博、手机短信等多元文本的盛行中,我们很容易找寻出不同媒介时代背景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变迁的脉络。作为文化创造现象及形式,流行文本体现着大众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行为等的随从和追求,也是一定时期大众时兴行为与礼仪风格等成就的思维方式的载体。它不仅反映社会过程渗透给大众的某种思潮与行为方式,而且还能在其渗透散播过程中不断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①因而,我们对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探微,将有助于我们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一、流行文化传播中传受主体的双向互动   当下,新的媒介环境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受者通过媒介获得了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认知。这是文化认同和主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的双向互动和建构过程。 1、受众本位的传播观主导传者的文化心理。受众本位即“以受众为中心”,这一传播理念正被媒体大力倡导。一方面,这一观念为受众提供了讨论、表达和交流不同文化理念的平台,使广大受众能够平等地共享传媒文化资源,有利于建立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受商品化影响的大众媒体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迎合受众,使得低俗、媚俗的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流行语的使用是推动新闻业务改革的重要手段,通俗、传神、简洁的流行语更具冲击力、感染力,甚至是亲和力。这些流行语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受众突破陈规、挑战传统的心理,只是这种运用也需遵守适度原则,否则只会走向审美疲劳后的负面。 在平面媒体中流行语被广泛运用的应是新闻标题,如“购房门、打酱油、躲猫猫”等等,这些流行语用于新闻标题妙趣横生、亦庄亦谐、耐人寻味。这些流行语往往与新生事物相关,多是伴随着新的社会热点出现的,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所以当2011年春晚毫不修饰地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些流行语镶嵌进小品、相声中时,观众已是感到味同嚼蜡,不再“给力”了。 2、受者趋同心理形成流行文化。“少数服从多数”是趋同心理的最主要特征,特别是在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大多数受众都认为某个词或句子比较流行时,如果不拿来自己用会被其他人认为是落伍的表现,于是有太多人学会了人云亦云,并且受众们对流行现象也有了敏锐的嗅觉,他们成为推动流行文化的摇旗呐喊者,流行文化的狂欢也因运而生了。 狂欢的本质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反霸权的,深入渗透大众的社会生活。每一次文化的流行从根本上是一次受众自己举办的狂欢节。流行文化的狂欢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使受众能够宣泄内心冲动,摘掉生活的面具发泄不满,化解压力,从而获得一种狂欢的快感。然而这种盲目的宣泄有时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或者是盲目的文化崇拜、偶像崇拜现象的出现。 当下微博的盛行,拉近了受众和明星之间的距离,有的人把偶像作为自己生活的榜样,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坚忍、执着的人生态度的传递,然而也由于媒体把关不严,受众不够理性等原因,使得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文化侵蚀着受众的心灵。 二、当下流行文化风靡背后的文化心理观   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因而,流行文化的广泛盛行,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这些流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是特定时代大众对社会现象所持有的观念、认知以及审美情趣的象征。 1、时尚崇拜与使用与满足的文化心理。“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它引入了社会交往的概念,用以解释传媒使用者与屏幕人物的交往中获得的满足。②这一理论应用于流行文化中最典型的现象便是追星的圆梦现象、偶像崇拜、时尚崇拜等。 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加油,好男儿》到《红楼选秀》,观众的神经从未像如此这般被挑逗得亢奋不已。这些选秀节目一方面契合了独特的流行风格,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人的表现欲望被诱发出来;另一方面,它迎合了受众的狂热崇拜的文化心理,激发了他们对明星梦的追逐,甚至有人把秀者身上流露出的浮躁与奢欲当成自己的一种心灵寄托。 2、娱乐至死的大众审美心理。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正统的生活模式。生存的困境,竞争的压力,他们渴望通过有一个中介去暂时逃离现实的浮躁与焦虑。受众开始爱上《蜗居》、《婚姻保卫战》、《家,N次方》、《裸婚时代》这一类都市题材的家庭剧,或许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