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间俗曲对元曲艺术渗透及影响
论民间俗曲对元曲艺术渗透及影响内容提要:通过疏理讶鼓、叫声、耍曲、鼓板、唱赚、诸宫调等民间艺术的流变,着重探讨民间俗曲对元曲艺术的渗透与影响,分析元曲与民间俗曲传统艺术形式的密切关系,考证元曲曲调及曲体多方面的源头谱系。认为元曲同时受到大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文人词曲与各种流行俗乐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 元曲 民间俗曲 曲调 曲体?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69-72
???
元曲作为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特殊文体,是继歌诗、歌词而兴起的一种“音乐文学”,可口头和乐歌唱。元曲是在北方流行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来源应该说也是多元的,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考证,元曲除与宋词有着众所周知的密契关系外,还同唐宋大曲、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等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渊源血亲联系。元曲同时受到大、小传统两种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滋养,与他文学艺术作品相较,似乎更具有生动性与丰富性,有着明显的雅俗共赏的历史性特征。如果说,汉民族固有传统古曲与北方蕃曲,二者都对元曲曲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宋金以来广泛流行于北方的形式多样的民歌俚曲,也是构成元曲曲牌的重要文化组成成份。它们通过市井勾栏传唱的各种通俗伎艺――如叫声、唱赚、诸宫调、戏弄、队舞、宋杂剧、金院本及歌舞杂曲等,直接或间接地渗透杂入元曲艺术有机组合的天地之中。?
元曲音乐最初根植于民间,来源于民俗活动,是独立于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外的世俗文艺活动,也可说是底层的、边缘的文化形态,凸显出浓郁的民间性喜庆色彩,具有明显的粗俗性或简质性,与儒家文质相宜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元曲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下层文人,他们生活在世俗伦理秩序的社会结构中,市井风物及人情世故等各种日常礼俗活动,始终都是他们歌咏创作的基本源泉。因此,根植于民间的元曲,容摄众流,包罗群象,举凡世俗生活的一切,都可转化为艺术世界的歌唱,市井俚巷所熟稔的民间小调、贩夫走卒常见的贩卖吆喝,均能经过创造性地改编重组,重新纳入元曲曲调,成为新的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民间音乐对元曲的影响,略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形式:?
(一)“迓鼓”戏弄?
“迓鼓”是宋代民间载歌载舞的小戏弄,主要由人来装扮和表演。《续墨客挥犀》:“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军为迓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1]这里的“讶鼓”乃是由王子醇撰写文词,设计舞蹈动作,假扮男人、妇人、僧道杂色表演的小戏。《朱子语类》载:“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底。”有趣的是,朱熹又用“迓鼓”比喻写作:?
今人文字,全无骨气,便似舞讶鼓者,涂眉画眼,僧也有,道也有,妇人也有,村人也有,俗人也有,官人也有,士人也有,只不是本样人,然皆足以惑众,真好笑也。 [2]?
朱熹认为,当时文人作文,矫揉造作,以辞害意,如同艺人扮演讶鼓一般。虽然出语尖锐,但也给透露出讶鼓表演的诸多信息,如在登台表演时,必须涂眉画眼装扮成他人模样,剧中人物身份多样,上至达官士夫,下至村老农夫,甚至佛道弟子无所不涉,专以调笑为乐。讶鼓最初源于军队,由于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后遂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如《全宋词》载无名氏词:“三官此夕欢谐。金莲万盏,撒向天街。讶鼓通宵,花灯竟起,五夜齐开。”讶鼓本属民间艺术,其扮演者自然多为底层艺人,宋人洪迈《夷坚志#8226;丁志》卷八“胡道士”载:“胡五者,宜黄细民,每乡社聚戏作砑鼓时则为道士,故目为胡道士。以煮螺师为业 。” ?
讶鼓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被大众广泛接受,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遂不断为被宋金以来的杂剧艺术形式所吸收或改编,如官本杂剧、 “诸杂大小院本”、“诸杂院爨”,均有与“讶鼓”相关的曲牌名,如周密《武林旧事卷十#8226;官本杂剧段数》录有【迓鼓儿熙州】;《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8226;院本名目》“诸杂大小院本”条收【迓鼓二郎】;“诸杂院爨”条有【河转迓鼓】;元曲仙吕宫中的【村里迓鼓】,无论杂剧或散曲,均是常被使用的一支曲牌。清代经学家俞樾曾对【村里迓鼓】做过考证:?
明杨慎《升庵集》云:宋儒语录:“今之古文,如舞迓鼓。”人多不解为何语。按元人乐府,有村里迓鼓之名;宋人乐苑有《衙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其衣装声节,必多可笑者,是以名之。[5]?
由此可见,“迓鼓”即宋代流行较广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先在军队行伍中装扮演出,后传入乡野村寨,无论装束或声音,都模仿官衙,为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件——项目四 礼仪插花.pptx VIP
- 机关干部保密培训课件.pptx VIP
- (高清版)B/T 42583-2023 信息安全技术 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pdf VIP
- 棕色中国风项羽刘邦PPT模板.pptx VIP
- 浦发银行公司网银安装使用说明.docx VIP
-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总结.pdf VIP
- 2025山西运城夏县招聘司法协理员27人(一)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国民中学暨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PDF
- 《阿甘正传》电影赏析.pptx VIP
-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