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诗歌中西交融艺术探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敏诗歌中西交融艺术探论

郑敏诗歌中西交融艺术探论摘要:郑敏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她的诗不仅始终以独特的诗韵丰富并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而且无论在思想内蕴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郑敏;诗歌;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299-08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诗歌理论家,曾出版了《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6部诗集,也是九叶派诗人中创作时间最长的诗人,被喻为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的诗始终以独特的诗韵丰富并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不仅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而且深受西方诗学、哲学以及西方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并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一 郑敏是在中西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诗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成为她诗歌思想艺术的底蕴 1939-1948年,郑敏跨入西南联大学习,从此步入了诗歌的殿堂。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学术、教育、思想界最为活跃的地方。在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冯至的引领下,郑敏徜徉于诗歌的世界,崇尚杜甫和歌德的诗歌精神,更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了一生情缘。1983年袁可嘉评价郑敏时说:“她有哲学家对人生宇宙进行深思的癖好,又喜绘画、雕塑和音乐,因此她的诗寓于形象,又寓于哲理。她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思索,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她的诗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里尔克式的,冷静地观察事物,以敏感的触须去探索事物可能含有的意蕴。” 与此同时,受里尔克的“咏物诗”影响,郑敏在创作中尝试捕捉瞬间的情绪或思想的图画,并将之一刹那定格,从形象中找思想,从而使思想知觉化。《树》、《池塘》、《兽》、《金黄的稻束》等吟咏物象的诗篇,往往都是静态的画面中充溢着生命与意义的动态感,情感与知性自然和谐交融 而受冯至、里尔克等诗人的影响,郑敏继续在诗歌里思考与探索着生命意识。郑敏在分析里尔克晚年的《杜依诺哀歌》时指出,“他敏感地领略到生命的崇高和寂寞,深沉的寂寞,使他转向自然,”这“寂寞”可以说恰好契合她的内心体验:“寂寞会使诗人突然面对赤裸的世界,惊讶地发现每一件平凡的事物忽然都充满了异常的意义,寂寞打开心灵深处的眼睛,一些平日视而不见的东西好像放射出神秘的光,和诗人的生命对话。”于是,在郑敏的《寂寞》里,她先是抒写了个体生命与另一生命之间的冷漠与隔膜,由生命自身的启悟而赋予诗人生存的勇气和力量。郑敏写道:“我也将在寂寞的咬啮里/寻得生命最严肃的意义,/因为它人们才无论/在冬季风雪的狂暴里,在发怒的波浪上,/都不息的挣扎着/来吧,我的眼泪,/和我的痛苦的心,/我欢喜知道它在那儿/撕裂,压挤我的心,/我把人类一切渺小,可笑,猥琐/的情绪都掷入它的无边里,/然后看见:/生命原来是一条滚滚的河流。”寂寞在诗人的笔下成为磨练意志的砺石。在泪水与痛苦中,抗争的生命洋溢着无畏的气概。显然,诗中的哲理不是外在哲理观念的平行移入,而是来自她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浓厚的抒情意蕴与静谧的哲思水乳交融。半个世纪后,晚年的郑敏还创作了《成熟的寂寞》,诗人像一个“托钵僧”,“口袋里揣着/成熟的寂寞/走在世界”,“寂寞”让她“充满想象和信心”。比起早年的《寂寞》,《成熟的寂寞》以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表现了诗人对“寂寞”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并且升华为一种从容、厚重,洋溢着乐观与自信的生命境界 郑敏的生命意识还表现在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上。里尔克“将死亡看成生命在完善自己的使命后重归宇宙这最广阔的空间,只在那时人才能结束他的狭隘,回归浩然的天宇。”这种将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与中国道家的“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的观念相类似。这种旷达、洒脱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郑敏。如《时代与死》、《死难者》、《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死讯》等作品就抒写了“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的生命理念。在《我从来没见过你》中,诗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死亡”对话,并且想象着与“死亡”聚会时的美好。《我不会颤抖,死亡》将死亡看成生命中的亲密伴侣,乐观面对死亡:“我不会颤抖/当一个早晨,你突然来到/我每天都知道你就在我身边/……/当你像瑞士高山的云雾/缠绕着我的身体/我的眼睑慢慢垂下……”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渗透着哲学的思辨气息,由此,郑敏诗歌闪耀着对生命哲学的探求之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郑敏在深入研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后,认为“这一哲学是建立在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反思,破除了那种一元、一个中心、永恒不变的存在的理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实践和所产生的精神枷锁。这个哲学肯定了宇宙的多元性,万物的差异的普遍存在,和化二元对抗为二元互补的基本理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