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警察与赞美诗.docVIP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警察与赞美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警察与赞美诗

十六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 2.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5.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某个情节,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建议使用3个课时,在最后一节课中要展开对下列问题的讨论。 (1)怎样看待苏比这个人物,他算不算是一个坏人? (2)赞美诗能否净化人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作用的? (3)有人说,美国是自由的天堂,你能就小说中的某些现象,谈淡自己的看法吗? 三、分析课文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之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了。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阅读小说,要从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分析入手。这样,便于把握小说的主旨,理解小说的典型意义。 (一) 首先是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展开的,情节紧凑而又集中。依照情节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开端部分(第1~5自然段),主要是写主人公流浪汉苏比的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冬天迫在眉睫,苏比面临选择。要么去慈善机构接受布施,混吃混住;要么像往年一样,到布莱克威尔监狱里去服刑三个月。苏比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高傲”的灵魂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2.发展部分(第6~38自然段),写苏比为了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勾当。随着苏比一次又一次地故意为非作歹,故事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苏比故意为非作歹共有六次: (1)苏比走进一家豪华餐馆,想饱餐一顿,好让侍者把他交给警察,然后送他到他的“冬季寓所”。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因衣衫破旧,一进门就被侍者打发到人行道上。 (2)苏比用石块砸破一家大商店的玻璃窗,想借此被捕,警察却把街上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人当作案犯追捕。 (3)苏比走进一家普通的饭店,狼吞虎咽之后,他要侍者叫警察来,可侍者竟未喊警察,而是结结实实揍了他一顿,将他推出店门,摔倒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4)苏比想借在街上调戏妇女落入法网,没想到面前这位“文雅娴静”的少妇竟是个妓女。 (5)苏比在一家剧院门口憋足劲儿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的罪名被捕,而警察却把他看作是因球赛胜利而狂欢的大学生,并向市民作解释。 (6)苏比最后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偷。在看准了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走进一个店铺,便顺手牵羊拿了他那把绸伞扬长而去。可那把绸伞本来就来路不正,那个心虚的顾客竟以为他是原主,把绸伞给了他。 随着“冬季计划”的实施,苏比的入狱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调整。最初的一套是“最舒服”的,也是最体面的。“美美地”、“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等词语显示出,在他的想象里,去“冬宫”的旅途是那样轻松、那样惬意,好比是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饯行”,而且是那样排场,那样体面。紧接着的一套也是挺轻便的,对社会的危害不过就是一块“大玻璃”罢了。第三套应该说是比较实在的。虽然“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但总算是“消受”了一顿。然而这次也砸了。这对他的“自信心”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第四套方案就是下着了,但为了实现其“计划”,还是豁了出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摆脱掉那个妓女的纠缠。这次失败使他感到一阵恐惧——担心计划不能实现。第五次是在公共场所大嚷大叫,这简直是有意无意的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诅咒,一种控诉。然而,这种发泄也不起丝毫作用,于是他真的感到他的“仙岛”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一套办法是偷东西,这是他最不情愿的。尽管他是那样的胆大妄为,而且能够“敢作敢为”。但这次,苏比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变得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高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和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认为还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衣衫破旧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3.结局部分(第39~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