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中隆回县老科协
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中隆回县老科协2011年9月19日,是世界水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连片的108亩地上,平均亩产926.6公斤,再创世界纪录。在成功的冲刺中,县老科协作出了重大贡献
隆回县的羊古坳乡海拔380米,阳光充沛,温差明显,土地肥沃。县老科协副会长、今年79岁的高级农艺师杨俊培一直把这里当成种植杂交水稻的一块宝地。2000年,县老科协的8位老科技工作者在杨俊培的大学同班同学、袁隆平的重要助手罗孝和指导下,一举实现了连片平均亩产712公斤,达到了超级稻第一期攻关目标。2003年和2004年县老科协继续在罗孝和的指导下,冲刺800公斤成功,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攻关目标
隆回县老科协的成绩,受到袁隆平院士的鼓励和奖励。2005年,县老科协将《隆回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我县定为超级稻试验基地县的请示》呈送袁隆平院士,袁院士当即同意建立试验示范工作站,并提供良种2450斤作示范用。县老科协继续承担第三期攻关任务,先后搞了15个百亩片。但从2005开始连续几年都没有超过900公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县老科协发动会员们都来思索这个问题。羊古坳乡老科协原会长龙吉甫找到副会长、乡农技站长肖利民研究对策。有30多年农技服务经验的肖利民认为现在是千家万户种田,技术上很难都达到高标准。如果能找到一个种粮大户来承包,采用高标准栽培技术,就有可能成功冲刺900公斤大关。龙吉甫和尚利民把目光对准了县人大代表、羊古坳乡赵家冲村党支部书记王化永,希望他来承担这个重任。当时只有38岁的王化永长期在外打工,学得一门制砖好技术后回家乡办厂,工厂每年利税几十万,可以说在财路上走得非常顺当,但他为参与袁隆平院士指导的攻关项目毅然把企业交给家人打理,自己来承包水田种超级稻。其缘由是,几年前肖利民曾赠送他一本《袁隆平传》,他一口气读完,深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同时,他也了解到粮食安全对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王化永敢冒风险来承担超级稻试验,让龙吉甫和肖利民很受感动,他们报告县老科协,并破格发展王化永为乡老科协会员,且推举他担任了副会长,还专门陪王化永到省杂优中心看望袁隆平。袁院士连连赞扬:“你们创造的羊古坳乡模式,改变了分散粗糙的耕作方式,有利制定统一技术标准。”还称赞王化永是“全国承包水田搞高产攻关的第一人”
2009年初,王化永在承包的156亩水田上,开始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冲刺。龙吉甫、肖利明和王化永一起在田里摸爬滚打,县老科协会长唐金陵、副会长杨俊培等同志也常来助阵。当年,羊古坳乡超级稻攻关百亩片亩产达841.9公斤,这个数字虽然离第三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但成绩也是非常可观的。同年12月,龙吉甫代表乡老科协出席邵阳市老科协表彰会,积劳成疾的他在台上介绍“羊古坳乡模式”时,突发脑血栓病,倒在讲坛上再没有醒来。肖利民流着眼泪接过了乡老科协会长的职务,他和王化永发誓一定要冲刺第三期目标成功,以完成龙会长的遗愿。2010年,羊古坳乡100多亩试验田的亩产量平均达到872公斤,离第三期目标更近了,肖利民荣获了第六届袁隆平科技奖
羊古坳乡是袁隆平的重要试验基地之一,年年要来隆回指导工作。县老科协负责同志和肖利民、王化永每年都要去省杂交水稻中心多次,他们一到来袁院士就亲切接见,跟他们商讨技术问题。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袁隆平提出“良种、良法、良田”的思路,对冲刺做出了重大部署:由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供良种,指导肖利民、王化永改良土壤和栽培方法。2011年初,将试验种子换成“Y两优2号”。肖利民他们也通过几年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探索出“良法、良田”技术。他们在深耕后,每亩掺了300担黄土,再施一定量的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在田的四周开沟,以利于水的灌溉和循环;插秧时做到东西对行,南北通风,以利水稻生长,并保证有足够的有效苗。在对水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上肖利民也有自已的高招。袁隆平还从江苏请来专家进行测土配方,为试验田“量身订造专用肥”……
为了冲刺成功,肖利民、王化永和攻关组的其他成员基本上天天吃住在攻关田旁边的小屋子里。年近花甲的肖利民长年风里雨里工作在水田,身上患了不少病,脑供血不足,几次昏倒在田边;痔疮发作时,裤子被血染红了,仍一直坚持在田间;动脉血管曲张动完手术没几天,就下试验田了。王化永虽是个壮年人,但几年来长期吃饭没规律,胃病患得很厉害,曾经因胃出血而住院,医生要他休息半个月,他却在3天后又来到田间。妻子很心疼他,他却说:“袁院士就是因为长期在田里工作吃饭没规律,才患有胃病。袁隆平精神鼓励我,我一定要为冲刺900公斤大关做贡献。”妻子深明大义,家里的事尽量不去烦他,连家中盖房子都没让他管,自己累得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胜利的喜悦。当百亩片亩产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