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难忘兴国红土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成武:难忘兴国红土情.doc

杨成武:难忘兴国红土情   杨成武曾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誉为“白袍小将”,他以忠诚、勇敢、智慧闻名三军。他与杨勇上将、杨得志上将被毛主席风趣地称为“三羊(杨)开泰”。在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屡当开路先锋,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声威显赫。红四团的政委,便是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福建长汀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金戈铁马,浴血沙场,久经考验,战功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京津卫戍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北京军区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位劳苦功高的开国将领,在中央苏区时曾经多次踏上过兴国这块热土,与兴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欣然挥笔题书名      1991年兴国县委党史办遵照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布置,编辑了一本资料性读物,县委定名为:“苏区兴国模范县”,报经国家档案出版社出版。当初决定要找一位名气大、资历深、且对兴国模范县历史又熟悉了解的老首长为该书题写书名。当时,十分遗憾的是两位兴国籍上将肖华、陈奇涵都已去世,该找谁题写书名几乎成了一道难题。有同志想起了解放初期《星火燎原》一书中有王集成将军写下的一篇回忆录,其中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那是1934年10月,红一军团奉中革军委之命撤离兴国,开赴于都参加长征时,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特地召集赖传珠、杨成武、王集成三名团政委,来到兴国城南门口,朝着悬挂在城门之上的“模范兴国”四字匾额,庄严举手,宣誓告别:   “敬爱的兴国模范县父老乡亲们,亲爱的苏区兄弟姐妹们,我们暂时告别分手。红军将来一定会打回来的……”气氛肃穆,仪式悲壮,令人动情。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宣誓的四人中唯一幸存者就是杨成武,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是,县委写信请杨成武题写书名。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全国政协办公厅复函。拆开一看正是杨成武的亲笔题词和一封他本人的复信。在洁白如玉,长约1米,宽70公分的宣纸上,杨将军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七个大字“苏区兴国模范县”。手迹端庄秀丽,笔力刚柔相济,一气呵成。一看就知道书写者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负责的。在那封简短的复信中,杨成武谦虚地说:“遵嘱草就七字,久未动毛笔,不知是否合适有用?请酌。”还深情写道:“对于战斗过的红土地兴国,我是终生难以忘怀的。对于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兴国人民顺致崇高的敬意!”这充分体现了杨成武将军对根据地人民炽热的情怀。      视兴国为老家      1974年国庆节过后的第九天,笔者因公出差在首都京西宾馆拜访肖华,有幸会晤了杨将军,许是缘分,许是巧合。“文革”之初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与代总参谋长杨成武曾经陪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全国各地赴京红卫兵。如今两人都是由毛泽东临时安排他们住进了京西宾馆,连两家的餐桌都毗邻相联。   一天,我有幸被邀参加肖华将军家里聚餐。聚餐时,肖华、王新兰夫妇热忱地招呼走进餐厅的杨成武上餐桌共同进餐。当肖华向杨成武介绍我是兴国革命纪念馆的干部时,我即迎上前去问候。杨将军握住我的双手,一见如故地问长问短,说:“您专程进京来调访历史情况,很远的路,很不容易,不妨多住几天。北京的老红军没有几个不在兴国战斗过。苏区打仗时,我去兴国6次。兴国老表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省下粮食、蔬菜来款待红军。红军能够打胜仗,离不开根据地人民的全力以赴支持。什么叫历史?这就是历史!”   我接话说:“请首长重返故地,兴国人民欢迎您!”杨成武一听,呵呵大笑:“肖华主任,请您安排一个适当的时机,我们一起回兴国老家走走。”出生在闽西的杨成武视兴国为老家。多么浓厚的红土情。      将军重游红土地      将军果不食言,说到做到。1983年12月,杨成武偕同夫人、秘书、警卫,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兴国,重游革命根据地。在参观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杨成武指着版面上陈坊仁少将的照片,激动地告诉夫人和陪同人员说:“这上头的照片中,有我当年的领导,有我的同级,也有我当年的警卫员,他们都是我的战友。陈坊仁是战友,更是恩人,要不是他救了我的命,恐怕我早也成烈士了!”话语中,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   陈坊仁,兴国永丰乡人,长征老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2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时,因病逝世。我们后来在北京万寿路采访陈坊仁的遗孀辛圆同志时,才知道陈坊仁是在长征路上觉山战斗中冒死救过杨成武。   那是1934年11月28日,在掩护中央纵队过湘江的觉山决战中,敌人的子弹击中了杨成武右膝,血流如注,动弹不得,躺在无遮无拦的公路上。敌人疯狂叫喊:“捉活的,捉活的!”一窝蜂似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