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多民族地区地名语源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民族地区地名语源考察

多民族地区地名语源考察   摘 要:作为语言词汇的地名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承德地名的语源考察,发现多民族地区地名有以下特点:1.从共时平面看,汉语地名为主流,少数民族地名以添加汉语元素为演化趋势,表现出多元化、融合性的特征。2.从历时层面看,最初居住人口的民族属性决定了地名的原始语源,但随着民族融合的出现,地名朝着人口占多数的强势民族的语言属性演变,最终形成语言替换或多语合璧地名的现状 关键词:多民族 地名 语源 考察 地名是地理事物的名称,它以语言为“构筑材料”,离开语言,就无所谓性的特点,汉族人占大多数的地区汉语地名是主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多民族语言的地名就比较突出,而多语合璧地名往往是这一地区地名的特色 历史上,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约在四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自周秦以来,即为少数民族所辖。到金、元、明时期,这里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都先后在承德进行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活动。清军入关后,在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交错杂居的格局。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大批满族人纷纷进入承德,开始在这里定居。所以,这里的文化受蒙古族和满族的影响最大。作为多民族融合地区,承德的地名具有融合性与多元性特点。从共时平面看,现代承德地名多为汉语地名,但满语、蒙语依然在地名中留有痕迹,默默地见证着承德历史的变迁 承德的满语地名主要出现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之后,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的八十年间。至于这段时间产生了多少满语地名,满语、蒙古语、汉语三种语言地名在地名总量中各占多大比例,无据可查,难得确切的数字。据《清实录》《康熙起居注》记载,清康熙二十年至三十四年的十五年间,康熙帝北巡满蒙生计和习武狩猎,往返于承德广阔地域十九次,驻跸地共85处,其中满语地名31个(含满蒙语合璧地名9个),占37%,蒙古语地名29个(含蒙汉合璧地名6个),占34%,汉语地名25个,占29% 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所见地名中,满、蒙、汉地名的比例已大大改观,汉语地名已是绝大多数,多语合璧地名体现了地名演变的规律 二、多民族地区的汉语地名 现在承德的地名多数为汉语地名。承德市是在18世纪初兴起的一座城市,是随着清王朝塞外行宫的兴建而逐渐形成的特殊的城市,由清初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进而发展为“古北口外一大都会”,成为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京师陪都,此时承德地名也由清初的寥廖无几渐渐多了起来,承德的很多村镇名、街道胡同名、寺庙景点名等多于这一时期命名。纵观承德地区地名的形成,其汉语地名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形成之初即为汉语地名 清之前的地名为数不多,汉语地名也寥寥无几,据《承德市地名资料汇编》《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志》等资料记载的承德地名的命名来由,可以看出最初为汉语的地名,如距承德东3公里处有明初将领常遇春的寿堂遗址,故得名“寿王坟”。清代承德随着避暑山庄的兴建繁盛起来,这时期形成的地名有很多是汉语地名,如承德市有一条主要街道叫“西大街”,据《承德府志》记载,西大街为避暑山庄通往北京之间的御道,因其在山庄以西,故名“西大街”;平泉县因城内有平地涌泉,故名曰“平泉”;“半壁山”因村东北有座大槐山,山背悬崖陡峭呈半面山状,故得名 一批以清朝王公大臣、地方官员的官府以及其活动地点而定名的也多为汉语地名,如“常王府、佟王府、郑王府、都统府” 以一些商界、士绅大户或是早先在这里定居的老户家族的姓氏而定名的,如“温家沟、潘家沟、柴家沟、赵家沟、吴家沟、孟泉沟、王家花园、劳家园子、曹家园子” 以经商种类或是按某一种行业集中在一个地址,多家门店占据这条街巷而命名的,如“粮市街、草市街、马市街、皮袄街、板棚街、鸭子圈(后叫东兴市场)、窝瓜园、韭菜沟、南菜园子、火药库沟” (二)由满蒙地名汉化而来 承德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清之前有很多蒙古族在此活动,故蒙语地名很多,清代大量满族移民到来,满语地名多了起来,这里也有很多关内移民来的汉族人,清朝之后,这里的地名出现了很明显的汉化趋势,现在的一些汉语地名很多是由最初的满语、蒙语地名意译而来。如:“热河”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河” 滦平的“鞍匠屯”原为满语“恩格木噶珊”(Enggemuga?an),后意译而成 (三)解放后形成的汉语地名 解放后形成的地名多为汉语地名,如西大街的“安定里、美风里”、南营子五条的“居仁里”、小溪沟的“三槐里”。后来,在钟鼓楼前建起了“一市场”,在草市街靠火车铁道桥的北侧建起了“二市场”。先后在承德火车站前修建起“老居宅”“中居宅”“新居宅”等,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街巷地名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的扩建,形成了新的街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