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互文性理论下语文教学
浅析互文性理论下语文教学 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
一、教材中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我们可以将那些“同类”的知识进行交互参照,形成互文性,在阅读赏析课文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教材中出?F了三次有关“美人”的意象:《离骚》中有“恐美人之迟暮”,《赤壁赋》中有“望美人兮天一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在《离骚》中,屈原独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蕴含着屈原的爱国深情和独立高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
在讲授《赤壁赋》时,可以将此进行联想,让学生分析此中的”美人”究竟指何。在此段中诗人引用的歌词不仅从形式上继承了屈原的笔法,大量使用了“兮”字,在内容上也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虽被流放,仍不忘忠君报国,苏轼被贬黄州,虽身处野外,犹未放弃等待国君对自己的召唤。可见,苏轼在此效仿屈原,也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同时,“美人”还可以依据东坡遭贬谪,但仍然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理解为美好的政治理想
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同时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将文本交互参照来理解,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这里是将课文中相同的知识点进行互文性教学。在学生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互文性理论,从相似性出发,将教材中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构成互文性关系,从中考察其源流及意义的增减,以便学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义
二、教材文本和课外知识的互文性
生活即语文。语文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迁移。从拓展延伸中发现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说“各国政府――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干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载和悼念。”这里恩格斯谈到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学生对这段话也并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将这段话与《论语》结合起来,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层面,而且会反观自身,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的“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的两种人都予以否定,而是赞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常常有人希望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但孔子并不提倡做人人皆喜欢的“好人”。大干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评的人怎么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则的人呢?得到许多好评的人和真正的好人,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用孔子的观点来观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同时也能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由教材文本向课外迁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再度开发。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散文《荷花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了文本的学习重点,即“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课后可以向孙犁的小说《亡人逸事》迁移,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巩固文本教学重点的目的
三、教材文本和其他学科的互文性
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要借助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也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辇来于秦”,句中“辇”的用法属名词作状语,表方式。但部分参考书采用的说法是“辇”字属名词作动词用,表动作。在讲解时,在此若借助英语的语法来解释,问题会变得简单。例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我骑自行车上学。)这里的“by bike”是很明显是“介词+宾语”的状语形式,用这个例句来讲解原文中的“乘着辇车来到秦国”,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了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的教学中,将不同篇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知识进行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由此及彼,不断进行反复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互文性”使新旧联系,阡陌沟通,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事物规律的本质的方法,举一反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高中部。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