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亲亲相隐制度及亲属免证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亲亲相隐制度及亲属免证权

浅析亲亲相隐制度及亲属免证权   摘要: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项制度是礼法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法制为主的特点。本文在通过阅读关于亲亲相隐制度以及现代亲属免证制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思考,将分别从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及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未改造继承该项制度的原因以及在当代中国如何构建亲属免证制度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对于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的分析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亲属免证权,这对于维护个人权利,推动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亲亲相隐;亲属免证权;西方亲属免证权;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1-0096-02 作者简介:卢亚男(199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极为重视亲亲相隐制度,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项制度一直持续存在了近两千年,几乎历朝历代都在法律中附有该规定。但是到了近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项制度却被废除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亲亲相隐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制定的法律制度,而非是基于保护人权这一目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即它对于亲情和人性的维护和尊重,并且亲亲相隐制度与现代西方英美等国家法律中所规定的亲属免证制度也有着相似之处,亲属免证制度是保护人权的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 一、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亲亲相隐制度起源于周朝,历史有关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在《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攮养,而子证之。秦律则将其纳入法律当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汉宣帝曾下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此一规定正是对儒家所推崇的家族伦理纲常的一种维护,也意味着儒家所倡导的亲亲相隐的道德观念已被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最晚至汉宣帝时期,中国古代正式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亲亲相隐制度,《唐律》扩张至同财共居(即同居)者之间。亲亲相隐发展为同居相隐。这就大大扩大了亲亲相隐的范围与对象,唐朝是我国古代法律较为完善和发达的一个朝代,在亲亲相隐制度方面的规定也极为详尽、完备,以后的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沿用了唐朝关于此方面的规定,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二)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维护封建礼法制度和社会稳定,以达到统治者对其统治的需要,亲亲相隐观念与制度给予人性如许的关爱,于个人无疑是有利的。但统治者不可能仅出于此种考虑而将亲亲相隐构筑成法律制度,亲亲相隐重视对亲情维护,对家庭的重视,能够促进家人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有利于家庭和睦稳定氛围的形成,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稳定对于社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保障了良好秩序的形成,这就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政权。在这里,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各取所需,但各不相同的利益,在亲亲相隐之中,却都得到了充分地保护,达成了和谐与一致。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亲亲相隐制度一直存在,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制度被废止了。学术界通说认为,亲亲亲相隐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它是儒家纲常伦理的体现,而并非是为了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但其对基于人性而生的人伦精神的关注则是我们应当吸纳的,它在现代中国刑事立法领域有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亲亲相隐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建立亲属免证权制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并未改造继承该项制度的原因 首先亲亲相隐制度并不是在人人平等这一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法律上,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是平等的首要表现,法律不应基于身份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权利义务的规定,这种规定时欠缺平等精神的。而亲亲相隐制度就是建立在身份基础之上的,在亲亲相隐制度中,基于身份的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只有特定身份才能相为容忍,而且对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等级高者权利大,低者权利小,这是不公平的,在法律中却恰恰如此。例如,父告子可以无罪,或虽成立犯罪,但却可免除处罚,或处罚较轻;而子告父,则属“十恶”不赦,罪至极刑 其次新中国的建立是在废除了旧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在其成立初期非常排斥中国旧有的各种法律规范,尤其是亲亲相隐制度是建立在礼法合并的基础之上,且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