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框架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框架模型摘 要: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路径复杂性,两者之间仍然处于黑箱状态。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中的技术争议进行厘清,并整合行为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智力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HRP和FP的作用机制框架模型。重点明确了HRP到FP的过程中,个体能力生成组织能力的三大机制,为以后的实证研究给出了一种尝试的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绩效;作用机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35-07
Frame Model for Deliverables from Human ResourcePractices to Firm Performance
MU Sheng, LONG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0, 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path from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firm performance is complicated, the black box between them has not been unlocked ye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some important studies in this field, then makes several choices in skill scope and integrates Behavioral Perspective, Intellectual View, Resource-Based View into a coherent whole as the theoretic guiding, builds a frame model for deliverables from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firm performance. This model explains three deliverables that personal competency translates into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y in the process from HRP to FP, points out a direction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firm performance; model for deliverables
1 引言
当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实践(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HRP)对于组织绩效(Firm Performance,FP)的正向作用得到公认。但由于这种作用机制的路径复杂性,两者之间的黑箱状态一直未能打破。对于“HRP如何对FP形成贡献”这一问题,也一直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由于该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其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 研究现状
2.1 理论研究
当前的理论研究大部分是以线性因果关系为假设前提的,即认为在HRP对于FP作用机制的路径上,前一种原因导致了后一种结果的产生。Becker[1]和Dyer[2]分别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作用机制模型,选择了微观层面的“员工的技能、态度和行为”作为HRP和FP之间的中介变量。Wright等[3]开始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他们认为,HRP首先影响员工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后影响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最终作用于FP。这一模型将中介变量的选择上拓展到了组织层面,关注了员工个体行为的聚合。王兰云[4]基于权变观提出的模型中,把人力资本(知识、技能)、员工行为看作是人力资源绩效要素,把组织士气、劳动生产率、员工满意率等看作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绩效,认为两者依次充当了HRP与FP之间的中介变量。
另一些学者不满足于线性因果关系的解释,开始探索HRP对于FP的多路径作用机制。Ferris等[5]提出了包括组织文化、柔性以及组织声誉等因素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机制模型。在该模型中,HRP对于FP的作用路径除传统的“通过改变雇员态度塑造整体行为方式”外,还有“提高组织柔性”以及“塑造组织社会声望”。Kleiman[6]也以明确的模型说明了HRP的多路径作用形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