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毓英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贡献初探.docVIP

岑毓英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贡献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岑毓英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贡献初探

岑毓英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贡献初探【摘 要】岑毓英无论抚滇、抚黔、他修复书院,加广学额,增加束修膏火,招商创收,保证文教经费,补贴进京会试举人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云贵地区文化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他把文化教育全面推行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并用制度予以保证,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民族和睦,有着划时代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恢复乡试;修复书院;加广学额;束修膏火;厘定章程 【作 者】施铁靖,广西河池学院教授。广西宜州,546300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以来,广西人文荟萃,世人瞩目,壮族岑毓英(1829-1889),一生公忠为国,死而后已,27岁曾以西林县西乡民团团总的身份,率领家乡子弟兵入滇参加平定云南回民大动乱。在滇省长达18年的军旅生涯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因功逐级升至县令、知府、道员、布政使;39岁被破格提拔为云南巡抚。滇省动乱平定之后,于1874年升任云贵总督,时年45岁。1876年丁忧回广西老家守制3年。1879年守制期满,朝廷加岑毓英兵部尚书衔任贵州巡抚。1881年6月调福建巡抚主管台湾防务。1882年6月升任云贵总督,直至1889年5月逝世于总督任内。近几年来,笔者潜心深入地研究岑毓英以后,发现他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学态度,就岑毓英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恢复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次粗浅的探讨,请教于学界方家 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地方文化教育。早在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令天下立官学,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汉代地方较普遍地设置学官,实自此始。”①翦伯赞先生也认为:“汉元始三年,郡国、县邑、乡聚皆立学官。”②东汉时,郡国学校更加发达,即在边远地区也有一些郡太守提倡兴学的。班固的《东都赋》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③班固的描写虽有夸张之嫌,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还是反映了东汉地方教育空前发达。自后中国的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地方教育。迄至明朝,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王阳明更是大力提倡地方以教育为本,兴办社学,他说“各官仍要不时劝励敦勉,令各教读务遵本院原定教条尽心训导,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④他还特别强调:“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⑤ 清朝建立以后,全面承袭了明朝地方文化教育制度。地方学校设有府、州、县等儒学,这些地方各级学校虽然都是官办,但不相统属。府、州、县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四书五经,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按清朝规定,童生必须参加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的才是府、州、县学的生员。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生员有规定的名额,在额内的生员可领取廪饩银(俗称“膏火”),称为廪生;在增广名额之内的为增生,无廪饩银,但可补廪生缺额。根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上说:“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之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⑥所以,在清代地方生员的名额多寡,对于推动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代的府、州、县学都是地方官学,都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备用人才而设置的。如清顺治九年(1652年)礼部颁行的新《卧碑文》载:“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梁,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⑦从该碑文记载来看,不但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地方设置各级学校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核心价值观,有力地推动了有清一代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各省地方除府州县学外,乡间还设有社学。康熙九年(1670年)曾令各省设社学置社师。“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选择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充社师。”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入学肄业,有能文入学者,优赏社师。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命“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⑧中国自宋以降,书院一直是地方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但清初统治者害怕学者利用书院讲学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曾一度抑制书院。例如顺治九年(1652年)敕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务令诸生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意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及号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废业。”⑨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们已经去世,清廷才命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各给予一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