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诉讼证据审查判断体制
论中国古代诉讼证据审查判断体制[摘要]我国古代存在着内容丰富的诉讼证据审查判断制度,挖掘这些制度既有利于澄清某些认识,也有利于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如反思我国目前诉讼证据审查判断制度的重构等
[关键词]诉讼证据;审查判断;自由心证
[中图分类号]D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XX年月,全不成契照,可见作伪之拙”@。从而认为一方当事人余自强等所出示的书证――买契是假的。另如书证所填写的内容与已被确认为真实的书证所填写的内容不一致,则这样的书证一般也是假的。在《争业状诉陈庆占田》案中,司法官范应钤发现原告所出示的卖契内所填写的税钱与官府确认的应纳税钱不一致,立即指出该卖契是伪造的。还有如司法官对书证表示怀疑,但又拿不准该书证的真实性时,常会让当事人当面留下笔迹,然后再将该笔迹与该当事人出示的书证一道送去进行鉴定,以辨其真伪。在方伯达与锱泣辰争山一案中,司法官翁甫将徐应辰出示的买契委托书铺行家进行笔迹鉴定,行家认为徐应辰“将祖山关书揩擦一行,填作二保土名四字,另凑外段园山四字,与簿上土名全不相应”,该书证的“马脚”就这样被揭了出来。关于书证审查,清人王植曾言:“券约帐簿,真伪间杂,字有旧新,纸有今昔,蛀痕可验,长短可比,如其伪契数张同缴,年月远隔,纸张一色,必有膺约,加以面试,当堂授笔,纵有伪捏,可辨笔姿,此其法也。”∞这确实是一段精彩的关于书证审查方法的科学总结
2 实地勘查。实地勘查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有不同的称呼。在刑事诉讼中,实地勘查称为勘验。所谓勘验,是指司法官或所派人员亲临犯罪地勘查,对尸体和人身等进行检验。如乾隆35年《刑律“凡京城内外,及各省州县,遇有斗殴伤重,不能动履之人,或具控到官,或经拿获,及巡役、地保人等指报,该管印官即行带领仵作,亲往验看,讯取确供定限保辜,不许杠抬赴验。”而在民事诉讼中,实地勘查称为勘丈。是指司法官或所派人员到两造所争执的田头、地头、山头作实地勘查丈量。如南宋后期司法官甫阳光生在审理“争业”案时,“自到地头,唤集邻保、两词同登山究实”
司法官运用实地勘查手段并据此断案,始于奴隶社会。《札记“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这里的“理”即指的是司法官,“伤”即皮伤,“创”即骨折,“断”即骨肉皆断。封建社会各朝都重视实地勘查,实地勘查的即时性、手段、程序等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如秦简《封诊式》中记录了三个现场勘察和尸体检验的文书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司法官接到辖地内发案报告后,就必须立官吏去现场勘验”等内容,表明当时司法官审判案件时已注重实地勘查的即时性。宋朝司法实践对有关犯罪场所、物品、伤损人体、尸身检验等十分重视,朝廷专门制定了《宋刑统“检验病死伤不实”等条文,涉及有关检验范围(规格、部位等)、程序(初检、复检)、具体步骤(报检的实施)、参加人员及其责任等内容。宋朝官府设有专门的检验官,并在总结长期司法实践勘查经验基础上颁发了类似于现在使用的“检验笔录”的“验状”、“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等专门的敕令格式。另外,宋朝还出现了《庆元条法事类》和《洗冤集录》等实地勘查方面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比较科学地分门别类地对法医检验中的一些主要死伤特-’征及死亡原因如真伤与假伤、生前伤与死后伤、机械性窒息致死与高低温致死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辨析,对当时的实地勘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到了清朝,清律虽承认实地勘查之必要,但并非认为一切事件都需要实地勘查,而是认为在刑事类案件中仅需要就以下三类案件出现的情况进行勘验:(1)命案进行尸体勘验;(2)斗殴案进行创伤勘验;(3)强盗案进行实地勘验。但在这三类案件中,对于应行勘验情形、勘验程序、勘验方式、斗殴案中的保辜期限、命案中的再勘验等,刑律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得实地勘查制度臻于完善
3 察听五辞。在我国古代,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等都视为证据。对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真伪的审查,常常以察听五辞的方法进行。《尚书”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也即“五听”,《周礼寇》中说:“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日辞听(闻其出言,不直则烦也),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也),三日气听(观其气色,不直则喘也),四日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也),五日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吒也)。”唐朝规定:“依狱官令,察狱之言,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察听五辞”以证真伪的道理在于,如果被告人、证人不说真话,一般都会在其面目表情、动作等方面表现出不自然或异常的特征出来。正如晋朝以注释晋律而著称的张裴分析的那样:“情者,心神之使,心感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畅于四支,发于事业,是故奸人心愧而面赤,内怖而色夺,论罪者务本其心,审其情,精其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乃可以正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