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科学课程的理念和实施.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自然现象,这之中包含 了一些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我们松开手,石头会 落到地上”。古代人们试图去描述这一过程,解 释石头和其他物体市怎样落向地面的。 亚里士多德首先把这类现象的描述归纳成为 规律.他认为,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 较快,较轻的下落得较慢。他又认为在物体下 落过程中,下落的速度是恒定的,物体在做匀 速运动。在伽利略以前,没有人对亚里士多德 的主张提出过疑问。 伽利略解决了物体是怎样落向地面的问 题。但是,物体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远 离地面呢?对于这种日常到处可见的自然现 象人们都熟悉,但是很长时间里却没有人问 为什么。直到牛顿才进一步研究了石头为什 么会落向地球,为什么是加速运动。他力图 归纳出不仅适用于地球与位于地球上的物体 之间的,也使用与宇宙大千世界中不同物体 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观察了许多自然界里发生的过程之后,牛顿 从直觉的假想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归纳出了适用于 世间万千物体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许多不同 的实验牛顿的假想提供了实证,他的假想成为了公 认的万有引力定律。 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才认为牛顿的定律在描 述宇宙的某些现象时有局限性,于是在牛顿研究的 基层上诞生了相对论。 1.2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研究而积累的,对客观 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这个认识是一个不断修 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有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 学原理、科学理论和科学模型等。科学知识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科学具有开放性, 人类对客观真理的探究总是不断地在曲折中前进。 1.3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中国: “求是”——只问是非、不计厉害 “求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西方:很少用科学精神这个词,代之为“批判性思维”。科学 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具体体现为科学态度,美国《2061计划》 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儿童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是: 1好奇心:善于提问、积极寻求答案 2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 3批判性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 4灵活性:接受经实证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 5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1.4科学素质 公民的科学素质: 1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 2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对待, 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3具有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价值取向。 早期建立的 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究技能,以及确 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成年后的科学素质 有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科学素养的摘录 我们说一个人有科学素养,这就意味着 ——他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 ——他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 ——他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 ——他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他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 ——他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 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1)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探究(2)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相联系的教育理论 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 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自觉地牢固掌握和利用已为前人所发现和整理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内间接获得人类长期摸索、积累起来的大量宝贵经验。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表征是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用来指代事物的结构体系)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 分歧在于对知识和对知识学习方式不同的看法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