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结束第一次征集活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征结束第一次征集活动

长征结束第一次征集活动《红军长征记》是记载红军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之一,是长征亲历者的群体口述史。1942年出版,如今已存世不多。有人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里看到朱德签名赠给埃德加70周年,我们探询了此书的编写过程。竟然意外了解到红军长征结束后。开展第一次征集活动的诸多细节,以及长征示人的最早记录。而《长征画集》则是长征过程中黄镇同志亲持画笔留下的记录,读来耐人寻味。 一 经过“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之后,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终于在陕北“安营扎寨”了。结束了长途跋涉的部队,此时正好有暂时的安定环境,对走过的历程进行回顾。以何种方式记录长征,最初的计划是集中一切文件和个人的日记,由几个人负责撰写。当时红军为了尽快到抗日第一线绥远与日寇作战,东渡黄河到达山西,但军阀阎锡山不肯借道,红军正倾全力东征,无暇顾及此事。延宕了几个月,修史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改为在更大的范围内由集体创作。1936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司令朱德发出大规模地编辑红军战史、征集红军历史资料的通知 征集项目多达17项:历史――各部红军的产生和发展;战史――各个战役和重要战斗;长征史――片断的或全部的回忆;史略――牺牲同志的传记或红军的故事;报纸――过去的各种大报小报;宣传品――过去的传单标语宣言等;书籍――新编的翻印的铅印的油印的;图书――旧存的或新的;剧本活报――过去印出的或补录的;日记――机关和私人的;歌曲――过去的各种歌曲土调山歌;相片――旧摄的或新摄的;纪念品――牺牲同志的或缴获的;旗帜――自己的或缴获的;奖章――牺牲同志的或自己的;文件――过去的一切决议、命令、通知、报告……;法令――红军的或苏维埃的 不久又有一个极好机会,促使尽快出版关于长征的记载。所谓“极好机会”,即指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8月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中央希望,征集的史料编成后,能够通过斯诺带出苏区印售,以此扩大红军的对外影响,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活动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为此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还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九月五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 为了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征集,中共中央专门组建了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由徐梦秋、张爱萍、陆定一、丁玲等十一位同志担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还成立了由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组成的编辑委员会 二 征集启事发出后,编辑委员会仍有顾虑,不知道那些“拿笔杆子比拿枪杆子还重”的红军官兵能否担负此任。但不久“有望的氛围传来了”,他们开始接到来稿,之后稿件更如雪片般从各方飘来。丁玲曾在“文艺在苏区”一文中,细致形象地描述了征稿启事发出后的情景:“从东南西北,几百里、一千里外,甚至从远到沙漠的三边,一些用蜡光洋纸写的,用粗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坐在驴子背上,游览塞北风光,饱尝灰土,翻过无数大沟,皱了的纸,模糊了的字,都伸开四肢,躺到了编辑者的桌上。在这上面,一个两个嘻开了嘴的脸凑拢了,颤动的指头,一页一页地翻阅着。稿子集到了一尺高两尺高。这全是几百只手在一些没有桌子的地方,在小的油灯下写满了来的。于是编辑的人,失去了睡眠,日夜整理着,誊清着这些出乎意外写的美好的文章:从长征出发前写起,一直写到陕北。铁的洪流冲破了几十万血肉掺杂着的猛烈炮火,钢铁做成的长城,同无法克服的残酷的自然作斗争,而且在不断的转战中还要同自己内部分歧的错误的意见作斗争,一段一段的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夜渡乌江,大渡河抢渡,娄山关前后,再占遵义,有声有色地被描绘了出来。” 到10月底,编委会收到的稿件已多达XX年2月,编委会选定110篇文章,装订成上下两册,抄写了XX年7月,上海《逸经》杂志第33、34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情况,文中许多生动情节是直接引用《二万五千里》的。“幽谷”实际上就是化名“王牧师”,安排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他在苏区活动时得到了《二万五千里》的部分原稿,随据此改编后交《逸经》杂志发表 这篇文章在上海引起了轰动,1937年11月上海光明书局出版的黄峰编《第八路军行军记》,12月上海大众出版社出版的赵文华编《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同月复兴出版社出版的大华著《二万五千里长征记》,都是在“二万五千里西引记”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加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