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神秘、神妙巴蜀文化(下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奇、神秘、神妙巴蜀文化(下篇)

神奇、神秘、神妙巴蜀文化(下篇)“巴蜀自古出文宗”,“诗人自古例到蜀”,“自古蜀中多才女”,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三大规律,凸显出巴蜀文化的神异性。 文心蜀韵 元代人张翥《谒文昌阁》:“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这个传统由文翁倡其教,赋圣司马相如开其端,“乡党慕循其迹”,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成为“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汉代四大家,他们都是蜀人 汉代儒圣扬雄还被他的朋友桓谭誉为“西道孔子”,也是“东道孔子”,具有汉代儒圣的地位。文学革新前驱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宗苏轼与陆游、明代文坛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代涵海大家李调元、性灵诗宗张问陶,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天下第一秀才”均出生于蜀,或虽不是蜀人,却是因巴蜀文化熏陶而成就为文化巨人的。他们不仅是文坛宗主,而且是百科全书型大家。尤其是司马相如是文韬武略的通儒。他开启了巴蜀文宗重文学,重今经学的传统,成为后代文宗从扬雄到郭沫若师法的榜样。这正是蜀人“发散式”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它在文学上形成浪漫主义倾向,富于文采和想象力,这对后世富于激情、奇幻的文化心理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与前述古蜀仙道与巴蜀道教相联系,文心蜀韵也浸润于巴蜀文人思维,成为巴蜀文人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发散性思维定势。司马相如倡导的仙游文化是其开端。他写的《大人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羽化登仙、凌霄步虚的仙游四方的气概。汉武帝读了这篇赋,竟然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以仙化浪漫为特征的蜀文学就是由这篇赋开端,形成为巴蜀的“文心” 司马相如的赋论最独到之处是分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赋家之心”指的是“文心”,是性灵,是赋家的本性、心灵与眼界、境界。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搅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是何等开阔的世界眼光。这种“文心”是“斯乃得于内,不可得而传”,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捉摸而难于形诸文字,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一样,靠内在心灵的开悟与精神的流动。这就是巴蜀人的“文心”,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至于“赋家之迹”则是指有善于“列锦绣而为质”写作锦绣文章的路径和方法。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开巴蜀文学好梦幻迷离好想象的浪漫主义先河,从相如到苏轼到郭沫若,直到今天蜀中的朦胧派诗群,始终传承着,流淌着,形成了神奇梦幻的巴蜀文学的历史长河 易学在蜀 “易学在蜀”、“天数在蜀”、“菩萨在蜀”,这是巴蜀文化又一神异之处 “易学在蜀”是宋代理学家程灏说的话。程颐、程灏两兄弟年轻时随父亲入蜀,在草市上见到一个箍篾的老翁,手拿着《易经》在研读。两弟兄很觉怪异,上前问询,箍篾叟对答如流。两弟兄自愧不如,感叹地说:“易学在蜀。”后来,程灏在多种场合这样说。“易学在蜀”不是说易学起源于蜀,也不是说易学在蜀独盛,而是说易学有独到的巴蜀特色,有自己的“蜀才易”和“太玄学”,这是巴蜀独有的东西。“太玄学”是扬雄与其师严君平创立的,“蜀才易”是晋代范长生创立的,在蜀中一直世传其学 “天数在蜀”是指最早的天文学家苌弘入蜀,其魂化为碧血,三年藏于蜀。西汉武帝时阆中人落下闳创立太初历。巴蜀从古就世传历法、卜算、阴阳之学,是巴蜀区域的土著学问 “菩萨在蜀”是唐代故事。一群巴蜀商人到山西五台山去拜菩萨,有个和尚告诉他们:“菩萨在蜀,你们何必舍近求远?”要他们回蜀中来到灵鹫寺去找一位和尚,他就是活菩萨。这个故事说明了巴蜀禅学的独到特色。巴蜀是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交汇地。玄奘曾在成都空慧寺(今大慈寺)求学五年,尤其在法相唯识宗上造诣犹深,是巴蜀的佛学环境成就了玄奘成为“佛门千里驹”的基础。从唐宋以来,四川一直是中国禅学的中心之一,向有“言蜀者不可不言禅,言禅者犹不可不言蜀”之说,这也是巴蜀文化的神奇特色之一。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