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国人生活的中医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渗透国人生活的中医精神

渗透国人生活的中医精神网络上,有则某老外关于“意大利匹萨饼”与“中国包子”的论述。“我们的匹萨饼用什么馅料,可以一目了然;而你们中国的包子怎么也看不出来里面是什么东西,只有吃了以后才知道。”言外之意,中国的很多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神秘莫测。作为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医学,中医处处都受到西医体系的挑战。 生活方式来源于地域文化,又对地域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就此而言,小到个人的身体状态,大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肿瘤为例,西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对付肿瘤本身,中医则要求病人有一个全面的改变,从生活方式到情绪控制。中医认为肿瘤只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当,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而硬性割掉肿瘤,那它还会产生新的肿瘤或其它病变,因为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 问题在于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似乎并不和谐。中医要求精神恬淡虚无,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选择过去田园风光中洁净的空气和水,还是选择现代化的手机、快餐塑料等带来的便捷及其必然的污染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做这样的选择,而结果是离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 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化社会的框架中,而且似乎这是一个无可选择的必然。当然,海德格尔可能过于悲观了,毕竟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进自身的过程。这其实更加突显了中医所提倡的生活方式的价值 何谓中医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并不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中国先人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就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庸》一书很好地论述了该哲学命题。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有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学说,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还有数以千计的药,各药因采收、贮藏、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有数以万计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更不必说异彩纷呈的养生之术和疗效神奇的针灸方法了 中医就是一种生活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 XX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呢,就起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药 其实,中医如今在治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还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那都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它们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它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 先哲们没有给炎黄子孙留下圣经,却传下了更为普世意义的《黄帝内经》。它可以在你心灵受到诱惑或伤害时教给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你年纪轻轻就受到亚健康的威胁时,告诫你“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不可能健康、长寿。如此想来,若把《黄帝内经》看懂了,什么养生之道、治病之道岂不全会了。网络上有这样个段子: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超级的广告是国家前副总理吴仪为《黄帝内经》做的!她说的原话是: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内容。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实用性和理性。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宫廷里就出现了“六监”,为皇帝的日常起居服务。其中就有药监、巫监和食监。后来,药监和巫监慢慢合二为一。臣子们不能逼着皇帝吃药,就想方设法把药材放入食物中,并努力调和,减轻药中的辛苦味道。这就是宫廷药膳的由来。中医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过分依赖例如维生素片等的直接摄入对人的健康并无益处。现代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