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提修辞应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docVIP

并提修辞应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并提修辞应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doc

并提修辞应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周振甫先生《〈文心雕龙〉选译》译作:   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末韩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①   这样的翻译容易导致关系对应不当,造成混乱,进而影响对文义的理解。其实,这里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并提也叫“合叙”“合说”“双提分承”。郭锡良等先生编著《古代汉语》说:“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②并提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其例,如教材节选的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对此,已经有文章论及。可语文教材并没有谈及并提修辞,《教参》和不少语文教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依然因袭成说、以讹传讹,这给中学古诗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理解上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将并提修辞纳入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   一、并提的主要作用   1.理解和掌握并提修辞,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义   (1)韩愈《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笔者授课时,先引导学生得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关系,然后以“此”字发问,学生得出了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③一样的看法。笔者再就“皆”字发问,学生才明白“此”字包含“‘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的两种态度。”④如果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都是出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的原因,于逻辑不合,以并提修辞来解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是“是故圣益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出于此(“从师而问”)乎?”与“是故愚益愚,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出于此(“耻学于师”)乎?”的并提。“其……乎?”是固定形式,“其”表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   (2)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笔者所及的文章都只分析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因此有作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句读之不知”可联系上文“其子”,“教之”乃“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句读之不知”指“其子”,“惑之不解”可联系上文“其身”,因其“耻师”再联系“师”与“惑”的关系,则“惑之不解”指“其身” 。“师焉”者正是“其子”之属,“不焉”者正是“其身”之属。《古文观止》评曰:“童子句读之不知,则为之择师。其身惑之不解,则不择师。是学其小,而遗忘其大者,可谓不明也。”⑤“其子”虽“师焉”,然所“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故为“小学”,“其身”“不焉”,故为“大遗”。“其”,他们,指代“其子”和“其身”。笔者课堂上与学生探讨的结论是:“句读之不知(其子),惑之不解(其身),或师焉(其子),或不焉(其身),小学(其子)而大遗(其身),吾未见其(其子、其身)明也。”“而”在这里连接并列关系,而非课本注释的转折关系。实际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其子)明也”与“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吾未见其(其身)明也”的并提。   2.并提修辞可以体现韵文文体特征,表现声韵和谐   (3)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实际是前面的“天”“地”与后面的“地”“天”的并提。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并提。   二、并提的主要形式   并提可分为一般形式的顺承和特殊形式的错承两大类。   1.顺承并提   如果用甲、乙、丙、丁来标示,其形式是:甲,乙,丙,丁→甲,丙;乙,丁。甲与丙是一类,乙与丁是一类,如:   (5)《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教参》参考翻译是按文句顺序翻译的,不妥。《教参》欣赏资料对文句作了恰当的分析,但只明其然,没有明其所以然。   首先,从因果关系来看,课文是由一个原因引起一个结果,所得结果又是得出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