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隆起糜烂性.doc
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隆起糜烂性
【摘要】 目的 研究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先药物后APC治疗组)和B组(药物+APC同时治疗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98例患者8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35.7%(35/98)的患者发现肠上皮化生。在A组,单纯药物治疗仅有12.5%(6/48)的患者隆起糜烂性病变消失,而应用APC治疗后,90.5%(38/42)的患者隆起糜烂病变消失;在B组,隆起糜烂病变治愈率达92.0%(46/50),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PC治疗后仅2例出现黏膜下气肿,且在2周后自动吸收。11例出现轻微上腹胀或上腹隐痛,但均在术后2~3天消失。92例患者共进行了103次APC治疗,共治疗隆起糜烂性病变468个,平均每次治疗用时为12 min。结论 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发病与Hp感染有关,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简便。
【关键词】 内镜 氩离子凝固术 幽门螺杆菌 隆起糜烂性胃炎
Study on 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 a coagulation(APC)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APC 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pplied in patients 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 ultaneously an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etaplasia physema disappeared ent after 2 inal pain or distention es of APC e in.Conclusion Hp infection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intestinal metaplasia ent of 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
[Key a coagulation;helicobacter pylori;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
隆起糜烂性胃炎(protuberant erosive gastritis)是悉尼胃炎分类系统提出的胃炎分类类型之一,其治疗目前仍是一个难题。笔者应用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治疗,并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了比较,以探讨应用APC联合抗Hp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价值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5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对在上海龙华医院内镜下诊断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98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治疗。镜下表现为大小及形态不等的黏膜隆起性病变,中央见脐样凹陷的小而深的糜烂灶,表面覆盖灰白色苔,有的伴有血痂,直径多为0.2~2.0 cm,散在于胃窦、胃体和胃底。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灼痛、嗳气、反酸和餐后恶心、呕吐等。A组为先药物后APC治疗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8~75岁,平均43.1岁。B组为药物+APC同时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0~68岁,平均45.2岁。
1.2 仪器设备 内镜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GIF-260电子胃镜。氩离子凝固器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高频电发生器为ICC200,探头直径2.3 mm,纤维管长220 cm,此管可通过内镜的钳道行适时镜下治疗。
1.3 治疗方法 患者常规先行内镜检查,在隆起糜烂处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待病检排除肿瘤后再行氩离子凝固治疗。
术前常规禁食1餐,按胃镜操作体位,接好专用屏蔽地线。氩气流量2 L/min,电场强度5 000 V/m2,功率设定60 m以内,以每次1~3 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凝固次数视病灶大小、部位及病灶质地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治疗后,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出现黝黑样变,周边黏膜可发生水肿。退镜前,应仔细观察病灶是否处理干净,局部黏膜水肿情况,是否有气肿及其他异常情况,抽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