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 踝足部疾病
§1、跟痛症
足跟痛来源于多种足跟疾病,所谓跟痛症系指跟骨结节前内侧骨突下疼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随年龄增长,足跟底纤维脂肪垫退行性变薄;2、足背屈使跖筋膜紧张,跟骨结节的跖筋膜止点反复牵拉致伤;3、足跟滑囊炎;4、有人认为小跖展肌卡压神经;5、跟骨骨刺。
【临床特点和诊断】
多见于40-70岁肥胖病人,常一侧发病,主要症状足跟底部疼痛,清晨起床或坐位站起时疼痛,走几步后减轻或消失,不负重无痛。跟骨内侧结节压痛,局部多无红肿。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几年。X线检查:50%有跟骨骨刺,但骨刺与疼痛无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确系支配小跖展肌的神经卡压时间较长者,小跖展肌肌电图测定有助于确诊。该病有的未经任何治疗可以自愈,也有人经多种非手术治疗逐渐缓解。
【治疗原则与方法】
1、非手术治疗 足跟垫,穿软底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理疗、局部注射激素封闭治疗,多数可以缓解或消失。
2、手术治疗 少数顽固性病例,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术式有:跖筋膜从跟骨结节前方起点处松解;供小跖展肌的神经支、跖屈短肌松解、跟骨内侧神经支切除;跟骨结节切除;跟骨钻孔减压及跟骨骨刺切除。术后抬高患肢卧床休息48h,5-12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体力活动或运动。
§2、平足症
足弓,分横弓及纵弓,后者又有外侧纵弓及内侧纵弓。足弓有弹性,能吸收振荡,足弓形态依靠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张力维持。足弓失去弹性或塌陷,跑跳均受极大影响。只有某些原因导致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时才形成平足症。原因有:1、先天性结构性平足:即有足骨结构畸形,如舟骨结节骨骺分离、舟骨结节畸形增大、跗骨骨桥,副舟骨,垂直距骨等,可以在出生后即有僵硬畸形,或数年后发生畸形与症状; 2、遗传性松弛性平足症:足内侧三角韧带松弛致平足外翻;3、后天性结构性平足症:因外伤、感染、神经血管疾病等造成骨与软组织畸形;4、后天姿势性平足症:患者无结构上畸形,因足部韧带不够紧张,维持足弓的内外侧肌的力量不足,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
【临床特点和诊断】
平足症根据畸形可否矫正分为可复性和僵硬性平足两种。可复性平足指负重时足弓消失,足跟外翻,前足向外扭转,身体重心内移,然而不负重时足轮廓和纵弓正常。
僵硬性平足症即固定性跟外翻和纵弓消失。休息或麻醉下手法不能矫正,行走困难,跛行。X线检查见足部骨关节结构异常,如距骨头向跖侧倾斜,跟骨外翻,跗中关节外展及跗骨桥等。
【治疗原则与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早期可采用体疗,如用足趾行走、屈趾运动、提踵外旋运动等,并穿用平足鞋垫或平足矫形鞋。对于痉挛性平足患者,则可在麻醉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于内翻内收位,3个月后改穿平足矫形鞋。
2、手术治疗 对症状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者,10-14岁儿童,或临床及X线均证实有副舟状骨、不全跗骨桥、或僵硬性平足症,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跟舟韧带的附着点和胫后肌腱附着点移位,足舟骨与内侧楔骨,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融合,胫前肌腱移位术,切除跗骨桥或三关节融合术。
此症重在预防,治疗方法虽多,但无一种令人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法。
§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病因学上可以是神经性的和(或)缺血性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由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糖尿病足主要表现为足溃疡和坏疽。
【临床特点和诊断】
根据病因,可将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进行分级。
0级:指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这种溃疡好发生于足突出部位即压力承受点,如足跟部、足表面或跖底部,溃疡被胼胝包围。
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细菌。
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4级:特征为缺血性溃疡,局部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没有严重疼痛的坏疽即提示有神经病变。坏死组织表面可有感染。
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大动脉阻塞是主要的病因,神经病变和感染有影响。
临床上一般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来确定有无神经病变。定量检查包括使用尼龙丝来测定轻触觉;温度觉测定;振动觉测定;电生理测定。
对于所有伴足部溃疡的患者,均应认真检查周围动脉。患者可伴有典型的腓肠肌、股四头肌或臀部肌肉的间歇性疼痛,可在休息时疼痛,且在夜间加重。检查可见足部苍白或发紫,休息时疼痛,皮肤常发凉,有营养不良的改变如趾甲萎缩,足背动脉甚至腿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进一步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怀疑有严重的缺血,或者非创伤性检查发现异常,应行血管造影。
足部溃疡应检查
文档评论(0)